中国储能网讯: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谈及最多的话题不外乎风电价格会否调整、新增装机、补贴发放、海上风电以及悬久未解的弃风限电问题。风电行业面临着行业本身发展的瓶颈,外部大背景下压力也不小,如今不仅是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消纳停滞,随着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用电需求降低,消纳电力库存是整个电力行业都正在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光伏不断降低的发电成本,有望企及风电电价,观内望外,风电行业不容乐观。
大会期间,eo记者就低风速风场的发展、风电行业消纳难题、可再生能源补贴机制以及海上风电等热点问题,专访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Steve Sawyer,他表示相对于可再生能源补贴,中国化石能源补贴规模更大,他认为这不算是补贴,而是补偿,因为使用化石能源没有为污染空气买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能源补贴水平达2.27万亿美元,占全球补贴的43%,其中2.13万亿美元补给了煤炭,其次是石油产品(1117亿美元),与之对应的是中国每年至少有160万人死于大气污染。在国内由于三北地区风电场消纳成困,目前不少风电企业在中东部地区重启低风速风场的圈地运动,Sawyer称,低风速风场是技术引发的变革。变革在于,使用风力发电将不再基于风本身的特性,而是出于电力系统的需要,电力系统需要革新。
补贴之惑,化石能源补贴远超清洁能源
eo: 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对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2.3万亿元,但是可再生能源电价机制依然大量依靠补贴,这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通用模式吗?在OECD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吗?
Steve Sawyer: 补贴的不只是可再生能源,核电有补贴,石油也严重依赖补贴,同样令我震惊的是煤炭也依赖补贴。在世界各地都有化石能源补贴,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不到3毛钱的火电电价从全球来看低得离谱,没有国家能做到这样。非洲新建的火电厂电价也有10美分,印度也是如此,电价几乎是中国火电电价的两倍。不提二氧化碳、硝酸、对建筑物、农作物的损害,使用煤炭发电的代价就是在中国每年至少有160万人死于大气污染。因此我认为这不算是补贴,而是补偿,因为使用化石能源没有为污染空气买单。现在的问题是非清洁能源大量依赖补贴,每年全球化石能源补贴约5.3万亿千亿美元, IEA的数据则是6万亿美元,化石能源补贴远超可再生能源。
eo: 中国的三北地区风电存量大,消纳困难,现在风电企业开始向中东部发展,但面对低风速等地缘本身的不利条件,风电能否在这些地区立足?又如何占据一足之地?
Steve Sawyer: 低风速风场正是在过去五年被业内誉为的无声科技变革。通过使用低功率的发电机,加以更高的塔筒,更长的叶片和风截面,实现在低风速区域的发电。它在设备投资上高于高风速风电场,但如果投产,最终发出的电是便宜的,而且更加易于并网。如果在高风速地区,用一般的风机,发电量波幅会很大;而在低风速区域,发电量则较为均衡且易于管理。我们将其称为电力系统友好型风电。在美国、印度和巴西已经有低风速风场,墨西哥也在筹建,这是技术引发的变革。变革在于,使用风力发电不再是基于风本身的特性,而是出于电力系统的需要。电力系统需要革新,类似我们经历的从点对点的电话通信变为现在的互联网。低风速风场发电,可能并不会提高发电量,但是在长期发电运行的过程中,它对保持电力系统平稳运行大有裨益。运行时间越长,其稳定性高的优势就越明显。
风电破局,企业与电网都应注重“千瓦时”
eo: 是否有其他地区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来改善弃风限电的困局?
Steve Sawyer: 在美国德克萨斯弃风限电曾经也是一个困局,即使那里也架设了输电线。在德州西部有很多大型风场,但由于远离市中心,用电需求不足,发电无以为继。后来通过新建输电线使弃风率从约6%降为不到1%,将弃风率3%作为上限写入法律,法律规定电网公司必须这么做,德州的电网公司只能照办。风电并网、建设并网输电线在任何国家都是困难的问题,比风电线建设要花费更长时间,需要好好规划。
eo: 今年G20时期中国签署了即将于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承诺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这对中国的风电行业会有何影响?
Steve Sawyer: 我希望这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有145gw风电装机,发电效率为180太千瓦时,美国风电装机为75gw,发电量为200太千瓦时;美国风机装机量约是中国的一半,但发电量却高于中国,中国的风电业发展亟需改变这一现状,确保可再生能源优先接入电网。
eo: 您提到6年前,就曾听到“不光重视千瓦,还要重视千瓦时”,不再以规模为导向的提法,那么这6年中发生变化了吗?
Steve Sawyer: 从风电企业来说,看到了变化,但并网系统却没有,反而更糟糕。龙源等一些风电企业已经更注重发电量而不是装机量,但如果发出的电无法到达用户,风电企业的改变也无济于事。首先,风电电价补贴拖欠,其次弃风限电火上浇油,问题亟待解决,因为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风电企业经久拿不到补贴,他们能否发展下去对此我也存疑。这些风场可以发电,并在建造新的发电设施,却被迫关停发电机组,所以现在虽然风场注重发电效率也于事无补。因此,不只是发电侧,其他相关者尤其是电网需要做出转变。另一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电力整体的市场需求都比人们的预期下滑的快,我预测今年的电力需求依旧很低,因为2015年电力需求增长仅为0.5%,今年的数据还未得出,但预计不会增长。当然从一定意义上,十三五提出的规划也许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再让这些问题继续在未来五年发酵了。
eo: 如您所说并网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他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微型电网实现自给自足的供电,甚至不需并网,是否是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Steve Sawyer: 这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在北上广深这些耗能巨大的城市却回生乏术。还是需要大规模电厂,并网难也是经济和政治问题,科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问题,但最终解决要看并网时是否遵守可再生能源法的规定。
海上风电,扩大规模降成本
eo: 海上风电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发展初期,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调整引起很大争议,发改委表示在考虑将2017年后投运的海上新项目,电价下调0.05元每千瓦时至人民币0.8—0.7元每千瓦时,价格变动对海上风电发展有何影响?
Steve Sawyer: 我听到中国风电业内的人在谈论降低价格,这必然会对海上风电发展起到反作用,如果这么做,海上风电的前景并不可观。中国海上风电建设装机占比只2%,我认为现在需要的是做大产业规模和基础设施,以此降低海上风电发电成本。
eo: 英国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大部分风电开发商都是欧洲主要的公用事业企业,其中北欧能源企业的股份逐渐增加,英国退欧之后,这一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
Steve Sawyer: 欧洲的三个国家,英国、德国、荷兰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大家都想在英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投资,但是由于退欧之后,英镑贬值,出于这个因素,大家都在观望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目前英国海上风电还有4、5个大项目。
eo: 除了风电叶片、齿轮、风机的革新,风电产业还有什么进步的空间?跨界的变化有哪些?
Steve Sawyer: 我们先前谈论了一些关于风电场的管理,大约在五六年前风电企业通过使用激光雷达,(一种能够测风的超声波,)把激光雷达装在风机顶部,让它来检测风。在距它200、300或500米的地方就能分析出风力和风速的变化,而使风机中最大启动最慢的齿轮箱能在风到来之前启动。这就意味着风电场能获得更多的风力资源,并且精准的启用降低了风机损耗。如果突然起风,风机超负荷,设备会很快损耗,现在通过多条激光雷达,可以建立出整个风场的模型,测量、预测出风会怎样经过风场,还能预测监控在第一架风机满电量满荷之后的风力情况,因此你可以根据情况对所有风机进行调整以此获得最多的风能。这就好像看不见的风的3d图片。世界上第一台风电激光雷达探测器已经在英国的海上风电项目投入使用,但这还只是快速生产,现在中国的风电场也正开始使用一些类似的科技概念和经验,将其应用在风电场的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