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冲冠一怒为掌声”再次引发关注。按照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平日的影响力,此次股东大会引发的热度在正常范围之中。但这次被外界渲染的“没有掌声”的董事会,表面上见惯不怪,实则暗潮涌动。
专注于空调核心科技的格力正在谋划其发展史上最大跨度的一次多元化。格力电器拟以130亿元的价格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按照格力方面的构想,新能源项目将成为格力2000亿元营收巨舰的压舱石。一向权威性极高的董明珠力推的募集资金议案并未博得满堂彩,中小股东投出反对票。
中小股东的对峙和资本逐渐增加的持股比例,似乎都在证明,看似板上钉钉的收购也显得并不保险,被外界戏称的格力“一言堂”实际上也时过境迁。
监管部门也被惊动,收购议案通过,募集资金议案却难有下文,证监会对于收购资产整体上是否认定为通过进行问询。这对交易未定,传播先行的董明珠来说显得颇为尴尬。
实际上,对于出差都需要精简人员、节省开支的的董明珠而言,显然最重要的并非排场和面子。前有王石,后有董明珠的说法,正在被坊间放大,媒体更是渲染出董明珠把控力动摇之感。
1996年格力电器登陆深交所,成为珠海市的产业明珠,也成为深交所的动力源。不可否认,格力的成就与董明珠个人的付出有很直接的关系。但尽管如此,不太和谐的股东大会之后,格力被贴上了与深圳万科同样的标签:“野蛮人入侵目标”。
盈利稳定、高分红比率、市盈率持续低于10倍的蓝筹股,可能会被保险资金盯上。而根据中金公司梳理出来的可能会被保险公司举牌的潜在标的股,格力电器则在榜单之上。格力确属蓝筹股,2015年12月,机构多方买入11.03亿元公司股票。机构席位买席二买入净额也达到1.2亿元。当时举牌现象就备受关注。
实际上,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格力并非首次被举牌,2010年年中,“二股东”京海担保闪电举牌表明股东意志,释放出经销商弃大连锁而去,力挺格力的信号。一次是示忠,一次却有背离的意味。
若非一股独大的家族企业,被资本盯上的公司都有野蛮人入侵的风险。相较于王石,董明珠在格力内部手握股权,但杯水车薪, 格力的控制权并不能得到完全保证。暂且不提董明珠的多元化布局是否明智,是否损公肥私伤害小股东利益。风云企业,总要有风云人物次第登场也属正常。但资本家和实业家有根本的区别。不管是万科还是格力。如何保证实业企业的决策不被资本过分干预,是一个问题。
为了保证控制权,有公司通过投票权委托、一致行动人、AB股计划等实现。比如阿里大股东软银,曾经持股高达32%,马云个人持股仅7.8%,但其团队的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确保合伙人团队可提名阿里半数以上董事会成员,软银把大部分普通股投票权都委托给马云与蔡崇信行使。通过董事会鑫与股东会控制双保险,合伙人团队也加强了对阿里的控制。不过拥有如此现金公司治理架构的企业并不多见。
近年来,实业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由于近年来证券货币市场成为吸纳资金的主要蓄水池。市场法治不健全,但杠杆时代已撞开大门,资本的大游戏时代来临。实业企业被资本玩弄于股掌之间屡见不鲜。不管董明珠被贴上多少炫目的标签,说到底,仍然是一位实业家。
基于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实业乃命脉。资本大时代来临,相关法治建设还未跟上。格力股东大会映射出产业与资本博弈的乏力,事件已经上升到国家利益和一个健康资本市场的发展层面。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市场自我调节总有失灵之时,白衣骑士该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