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破解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提升两难命题 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如何革故鼎新?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网 发布时间:2016-11-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和安全性能突破是个两难话题。

在电动汽车领域,如何通过持续提升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来提高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已经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动力电池正在往高比能量方向发展,但不能牺牲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需要达到上述要求,必然要求企业通过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来实现,而这需要整个锂电产业链各细分企业的配合。

日前,在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对外发布。根据技术路线,2020年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50wh/kg,2025年目标为400wh/kg,2030年目标为500wh/kg。

对于此次技术路线图提出的目标,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指出,2020年能量密度可以通过对现有材料体系的潜力挖掘实现(即高镍三元+硅碳负极),2020年后需要通过材料和电池体系的升级来完成(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

目前,包括三星、松下、LG、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克等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都明确的设立了中长期的能量密度目标,并提出了较为清晰的实现路径。

例如,三星SDI计划在2023年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50wh/kg;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希望在2020年达到300wh/kg;宁德时代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实现高镍三元/硅碳电池350wh/kg;国轩高科计划在2020年实现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的目标等。

相比于各大电池企业明确提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的目标,如何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性,突破技术瓶颈则显得更为困难和复杂。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对于整车的安全作用不言而喻,要实现动力系统安全,则涉及到材料、电芯、成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动力总成匹配、整车环境、运营管理、充维管理等多个层面和维度。

“从安全概念讲,动力电池的安全,是高压和化学安全的耦合,这导致高压的可靠性和化学安全结合以后形成比较大的安全隐患,中间包括了化学安全、高压安全、机械安全、功能安全和应用安全等多个层面。”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认为,动力电池需要达到全生命周期安全。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天津力神等一线电池企业在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都已达到日韩水平,但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提升。尤其在产品均匀一致性、系统集成技术、生产自动化程度方面还需加紧追赶。

围绕提升动力电池安全,目前包括材料、电芯、pack、BMS和整车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在不断进行技术攻关。

例如,在正极材料方面,国内正极材料企业正在积极储备和开发高镍三元、高电压等材料;除了改性人造石墨之外,已有不少负极材料企业开始布局硅碳负极的开发和商业化等。主流电池企业积极在高镍三元材料电池和固态电池方面积极布局,电池企业和PACK企业在产线自动化方面达成共识等。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能量密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