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互联网+智慧能源落地机会在哪?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无所不能 发布时间:2016-11-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能源互联网仿佛从概念变成了现实,为数不少的协会、联盟、公司打着能源互联网的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比之前对概念的争论和分歧,真正埋头做事的公司也开始出现。但疑虑尚存。

储能技术是能源互联网推进的关键。今年,储能技术领域的发展让人振奋,平价储能初现,技术、应用领域和切入点和突破点在哪?如果抓紧投资机会?

机会多多,能源互联网还没有成熟模式“领头羊”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系统中心副主任苗韧

记者:数量众多的协会、组织、公司标榜能源互联网特性,这正常吗?是不是资本批量涌入该领域了?

苗韧:能源互联网概念火了,本身是件好事。我关注的是,能不能持续火下去。其要点在于三点,能否把握住当前经济和能源转型的机遇期,能否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能源互联网特性的定义和展望,目前正是百花齐放的阶段,这样很好。回想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正因为中国人对其功能和商业模式的丰富想象,才有今天的辉煌。做梦没有错,但更重要是去圆梦。

关于资本的介入,我想,凡事都是螺旋式演进的,科技创新本身就是需要密集的资本驱动的。就像一株果树需要浇100桶水才能结果实,如果大家都只想浇最后一桶水,现实吗?所以必然是有人先投入的。

记者: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硬件、软件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不是互联网+智慧能源的表述更贴切?

苗韧:对能源互联网思考和研究越多,就越不敢给它妄下定义。我相信它会像互联网一样,不断保持鲜活的创新动力,不断自我突破刷新人们的认知。

我认为,智慧能源应该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阶段,最早是“能源信息化”,第二阶段可能就是“能源智慧化,即智慧能源”,后面基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发展。

记者:有没有遇到一家特别符合你想象的未来能源互联网典范的公司或商业模式?那是什么样的,描述一下。

苗韧:目前没有,我们确实和很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互动,但最近ERI在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方面又有了一些新进展,希望能和更多朋友携起手来共同探索。

记者:国内打着能源互联网旗号的公司很多,有软件企业、有硬件企业、与能源服务公司,还有其它公司也觉得自己才是能源互联网的代表,相比较,你看好哪种模式?有特别看好的能源互联网公司吗?

苗韧:能源互联网企业一定是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如果哪个企业觉得自己才是能源互联网的唯一代表,那我肯定会想:“天啊这个行业也太没前途了,这么早的阶段就有唯一和至尊了”。

我比较倾向于合作的模式,就像互联网行业的分工合作一样。华为和搜狐都是互联网行业,但是做的内容不同。哪个能源互联网能率先探索出“统战模式”,团结更多的企业一起打天下,哪个企业未来就是引领者。

记者:对能源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有什么预期?10年之后,会是什么景象?

苗韧:10年后,能源互联网的功能和商业模式应该清晰和聚焦在几个领域了,产业集中度也将大幅提升,不排除某些领域有几个巨头出现。也很可能有来自能源行业以外的野蛮人,比如目前IT或互联网行业的,很期待。

能源互联网领域中国可以弯道超车的,做好了,将成为全球能源市场化配置、碳减排和环境治理,以及政府监管的基础。

另外,相比这个问题,我更喜欢你问我,未来1-2年该怎么走。就像大家都知道股市早晚要涨过6000点,但是从现在起,每一步怎么踩对点才重要。前几步有幸让我们ERI(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说对了,后面我们需要继续研究。

分享到:

关键字:互联网+ 智慧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