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零碳园区与零碳电网 返回

“十二五”智能电网发展进入快车道

作者: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1-04-09 浏览:

  “实现非化石能源发电占较大份额,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积极意义,发展智能电网,接入更多的非化石能源发电,任务艰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在3月30日举行的“2011中国智能电网建设及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上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发展智能电网渐成共识

  在3月16日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发展智能电网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对于“坚强智能电网”的定义,国网能源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所靳晓凌博士解释道:“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其中,“坚强”与“智能”是现代电网的两个基本要求。

  电网实现智能化可能需10年

  现在,全球智能电网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我国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领先世界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赛迪顾问能源产业研究中心高级顾问袁颖指出,要完全实现智能电网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受国家政策、投资等影响,而且包括现有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电网基础,以及整个社会的用电习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这个实现过程可能需要10年或是更久。靳晓凌博士表示,我国为实现智能电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电网分阶段稳步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其中过去的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提出2015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

  但是发展智能电网也并非一片坦途。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对《中国联合商报》等媒体表示,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后的稳定性差和调度难问题,一直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瓶颈。要达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的目标,利用智能电网解决常规发电设备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发电问题是关键。而当务之急则是建设一个稳定的微电网与主干网结构,通过能量储存系统来补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

  IBM能源与公用事业部专家王海峰表示,间歇性、随机性、反调峰、大规模的特点,使得以风电为首的新能源综合调度利用成为世界级的难题。智能电网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方面潜力巨大。

  袁颖表示,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也受制于相关产业比如变压器、自动化设备、电网基础设施以及与电网智能应用相关的信息通信软件等的发展进程。

  一位专家表示,现在一些智能电网示范小区的建设不仅面临资金和技术问题,如何改变人们的接受习惯,尽快适应智能电网的应用模式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智能电网是一种双向模式,这个规划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协调发展,只有整体实现智能化,才能真正达到国家期望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齐智平更直接指出,发展智能电网需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价格机制、定价方式,融合电网等等,在各个行业和机构的协助以及国家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下,实现整个电网系统的改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前,坚强智能电网的利益相关方涵盖电力系统全产业链,以及政府、装备和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多个方面,而且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建设智能电网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建设智能电网的新格局。


 

分享到:

关键字:智能 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