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专家:新能源汽车还未到快速发展期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布时间:2016-12-1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大约走了二十年的时间,总体来讲,成绩非常显著,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政府为新能源汽车制定了大量的政策,这是新能源汽车所以能取得这么大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到目前为止,各类新能源汽车总的销量已经达到78.6万辆,今年1-10月份销量为33.4万辆,达到了去年全年的销量目标,我想今年的销售量肯定要超过去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

从企业来看,我们有一批优秀的新能源汽车企业。2016年上半年,比亚迪(52.750, -0.28, -0.53%)销量排名全球第一,北汽、江铃、上汽、奇瑞、吉利的排名都很靠前。2014年到2015年的推广数量在五千辆以上的城市有22个,纯电动乘用车已经成为产品的主体,占到新能源车总体的60%。

从用途来讲,公共领域仍然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客车的技术水平这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混合动力达到了国际上领先的水平,12米长的客车油耗可以达到20升。动力电池也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的一个产业,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等领头企业,表现都非常优秀。

下面我来谈一下大家更关心的话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理性地说,新能源汽车还没有到快速发展期。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基本条件应该有以下几点:一个是产品性价比基本达到和传统汽车竞争的水平;另外需要建成较完善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另外几个标志是政策推力转变为市场推力、实现私人购买。2016到2020年这五年是导入期和培育期的关键时期,需要政府和企业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们要坚定纯电动汽车进入市场的信心,从取得的成绩来看,纯电动汽车进入市场是有可能的。2020年能量型电池有可能达到每公斤300瓦时的水平,能够支持三百公里以上的续航里程,加上快充性能的实现,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忧虑将消失。随着电池大批量生产,成本会大幅度下降,电动汽车的综合经济性将逐步接近甚至优于燃油车。

从经济成本上来看,新能源车购车成本可能比传统汽车高一些,但是燃料成本和维修成本要明显低于燃油车。

关于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的问题,现在国家也在出台一些政策,把电动汽车作为低碳产品。到底是不是这样?总体来讲,纯电动汽车跟燃油汽车相比是低碳的,而且要低很多。第二,新能源汽车的碳排放跟它发电的能源结构有关系。随着石化能源发电比例减少,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增加,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将减少。第三,电动汽车碳排放与其百公里能耗成正比,百公里能耗越多,它的碳排放就越多。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应该鼓励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能耗,鼓励生产低能耗的纯电动汽车。

2015年我们国家的发电结构中,石化能源占大概70%。按照电网的规划,到2050年,石化能源发电可能低于总发电的结构的50%。那时,主要的电力来源可能是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样电动汽车碳排放会更加清洁。

随着新能源汽车推广,是否会造成很大的电力负担?我国的电力能不能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到2030年,假如说电动汽车保有量为两亿辆,那时候电动汽车电的消耗量大概占社会电力消耗量的6%左右,而且电动车大多数是在夜间低估期充电的,并不会影响正常用电。

我们电池产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的问题?2016年上半年,比亚迪和CATL排在国际动力电池的前几名,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国际上大的电池企业的竞争。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比亚迪、宁德时代和国轩高科这三个企业已经占了动力电池行业的55.8%,有一定的集中度。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来讲是一个基础,2016年上半年数据表明中国拥有世界动力电池33%的市场,相比去年22%的占有率,进步显著。国内前三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60%,呈现较好势头,但是散乱差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另外我们在技术和质量水平上离国际先进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成本也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本文系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科技部 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特聘专家王秉刚在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论坛上的讲话。本报实习记者宋西整理)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