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骗补丑闻”的爆出,补贴政策需要作重大调整,2015-2016年的补贴发放因此受到影响,整车厂拿不到补贴款,使得电池企业的账期较以往变得更长,这种状况也延伸影响至上游产业链。
“今年以来,整车厂对我们的账期最长已经达9个月,企业的资金链已经到了断裂的边缘。”深圳一家电池企业负责人无奈地对外透露,“我们现在完全是看‘天’吃饭,但‘天气’难测。”
除电池企业以外,很多上游材料、设备企业负责人也向高工锂电网反映,今年回款状况不如往年,账期普遍被拉长,导致公司经营及发展规划都受到了影响。
在锂电产业链企业的资金流转普遍紧张、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仍未落地之际,企业如何抉择,关乎生死存亡。为此,记者向锂电产业链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咨询了回款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如何看待行业回款难的问题,如何规避账期风险,如何制定后期发展规划,相信会对其他正受回款难困扰的锂电企业有所裨益。且看下文:
电池领域
远东福斯特总经理蔡栋:
到目前为止,去年和今年的国家补贴仍未下发,导致整车企业资金极度紧张,向上游传导导致整个锂电行业的回款都比较困难,其中电池企业的回款困难比较突出。但是补贴到位之后,锂电行业的回款情况就会出现慢慢回归正常。目前在回款方面,电池企业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公司的客户主要集中在电动乘用车和物流车领域,乘用车的回款情况比较良好不受影响。但是物流车客户受补贴没有下发和补贴政策没有落地影响,今年物流车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因此这一部分的回款情况不理想。
目前电池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增加等方面的压力,企业要规避账期风险,只能从自身出发。
第一是寻求和上下游客户形成战略联盟,尤其是和上游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协作关系;第二是加强企业内功的修炼,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企业竞争实力,扩大规模降低制造成本。
设备领域
吉阳智能董事长阳如坤:
账期风险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吉阳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过,相对而言,我们会好些,一方面是我们面对的是国内的大客户,技术、管理比较成熟,资金也比较雄厚;其次,事前我们和客户有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再者,我们自己在解决问题方面不留死角。
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
目前动力锂电池行业处于变革期,很多公司日子不好过,现金流比较困难。先导的客户群都是高端客户,所以先导的回款都是正常的。我认为恶意竞争才会产生回款风险。
电解液领域
新宙邦董事长覃九三: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回款情况不好是行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锂电业务占公司主营收入比重较大,我们也感受到回款的压力,但新宙邦一直经营稳健,资金充足,目前资金流未受很大影响。
谈到如何规避风险,从新宙邦自身来看:公司一方面服务于比较高端的客户,比如松下、Sony、三星SDI、LG、BYD、力神、中航锂电等,这些国际知名企业在回款方面并不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建立了严格的回款管控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与客户分析,有效识别风险;对于有些管理混乱或经营情况较差的客户,我们采取谨慎合作的态度,而对于一些习惯性长期拖欠货款的公司,我们会采取限制供应,并退出合作。
正极材料领域
斯特兰副总经理李积刚:
回款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会是锂电行业的发展顽疾,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电池企业发展需要扩大规模,这个就需要不断投资,但现在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通过扣押供应商的货款来投资扩建产能就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这些企业通过许诺需求增长等方式来获得延长付款的筹码,这导致材料企业的资金压力很大。
二是有的电芯企业是有流动现金给供应商付款,但这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利润,选择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获利,给供应商的是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这也是变相延长供应商款项的一种主流做法。
三是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开始,产业链就存在三角债的问题,由于政府补贴往往会是延后支付的,因此,车企在给动力电池企业支付货款时就存在延后,这种情况一直延伸到上游材料环节。
短期内要想彻底解决行业回款难的问题并不现实,这既需要行业内企业的自我约束,同时也需要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充分的市场化,只有下游市场进入市场化的发展节奏,整个行业的回款难问题才有可能逐步化解。
负极材料领域
正拓能源总经理黄雨生:
现阶段负极材料企业的主要压力和经营风险基本都集中在货款的回笼和资金风险上。
一方面企业既要投入大量资金以不断提高产能、引进设备来满足未来客户增量的配套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面临行业竞争带来的利润下滑、盈利困难的风险;此外,公司还要考虑一些不良客户的货款回收困难等多重困难。
客户结构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的是好的客户结构,而不是客户数量。优质客户对产品的质量和要求高,对企业的品牌和资质也很看重。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水平、如何加强公司的规模实力、如何优化客户结构,这三个问题是企业未来要面对的主要课题。
隔膜领域
中科科技CTO王向东: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回款情况不太好。每个隔膜供应商面临的客户不同,规避风险的措施也各不相同,将客户分级管理、超期控制发货等是普遍采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