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遭受雾霾侵袭,相关解决方案被提上日程,电动汽车被视为治霾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不少国家中央和地方“出手大方”,拨付巨额资金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并为电动汽车一路开绿灯。
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在很多国家,政府之所以推广电动汽车,并不是市场对此有多大需求,而是政府要借此节能减排、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石油消耗,这就使得问题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而不仅仅是市场需求层面。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与其他因素相比,政府发布的政策更能迅速改变游戏规则,改变电动汽车市场格局。汽车制造商在市场上投放新车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例如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就使得不少跨国车企将其电动汽车带到中国。大众集团计划到2020年,使其电动汽车在华年销量达到40万辆;通用汽车也计划未来几年在中国推出多款电动汽车,涵盖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宝骏等品牌;丰田、日产、戴姆勒、福特等车企也打算未来在中国销售电动汽车。
美国加州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加州制定了零排放车辆政策,要求到2025年,车企在加州销售的新车中,15%需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动车或燃料电池车。这一规定也为纽约州、康涅狄格州等多个州所效仿。丰田、马自达等车企近期相继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满足加州及其他州对于零排放车辆的要求。试想,如果加州没有上述法规,恐怕很多车企不会愿意在电动汽车上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欧盟制定的碳排放法规和美国政府发布的燃油经济性法规,也是在变相促使车企走向电动汽车,毕竟仅仅依靠燃油车很难达到政府要求。中国、美国、挪威等国日前签署的《政府公车宣言》,则是希望政府在消费层面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应该说,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政府的力量要大于市场,这时候,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及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做法。真正立志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目前恐怕还没有一个敢对电动汽车彻底放手。至于完全的市场化,那是电动汽车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需要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