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距离《世界能源展望2016》有多远?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电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12-20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2月3日,北京再次被雾霾侵袭,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展望2016》项目负责人Tim Gould带着他标志性的微笑,面对着来自国内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

无可否认,《世界能源展望2016》是一份厚重的报告。鉴于中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国际能源署非常重视中国的能源发展状况,为此,Tim Gould和他的团队也精心准备了很久。

“11月生效的《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本质上就是一份能源协定,毕竟能源行业占到了全世界碳排放的2/3。这份新的协定对中国的影响,可能要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世界能源展望2016》项目负责人Tim Gould在接受中电传媒电力传媒数据研发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

显然,《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只蝴蝶的翅膀已经煽动,在世界及中国能源行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球碳排放预期总体乐观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40年,各国能够按着计划完成其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承诺的目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额完成,这足以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世界能源展望2016》显示,2040年,中国的煤炭发电量将会从现在的3/4降低到2040年的不足45%。

Tim Gould分析道,中国正在向着内需和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此举会在塑造全球发展趋势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中国近几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高度依赖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主要是钢铁和水泥行业。然而这些行业的能源需求已经过了最高点,并且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趋势有望持续到2040年,并整体拉低中国工业煤炭消费。

世界煤炭消费下降 中国功不可没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未来,全球煤炭需求下降趋势不可逆转,主要源于中国和美国煤炭大规模的削减。2040年,欧盟和美国的煤炭需求分别下降将会超过60%和40%。而与此同时,收入较低的经济体,主要是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还需要开拓各种能源来满足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而中国,在可以展望的期间内煤炭消费有望下降15%。

Tim Gould分析显示:21世纪的煤炭繁荣戛然而止,中国在助力煤炭市场寻找新的平衡方面功不可没。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减煤炭产能,这些举措已经推动煤炭价格于2016年开始走高。

除此以外,Tim Gould还建议中国:在采取措施提高燃煤电厂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煤炭的长远发展应该与二氧化碳扑集与封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紧密相连,只有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才能与深度低碳化兼容发展。

可再生能源摆脱发展桎梏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40年将近60%的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而且大多数可再生能源将在没有政策补贴的情况下具有市场竞争力。到2040年,太阳能光伏平均成本会下降40~70%,陆上风能会下降10~25%。而到2025年,中国新建太阳能光伏补贴将会减少3/4,而印度的太阳能项目在2030年之前就将实现无需任何支持就可以与传统电力竞争的优势。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40年近60%的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近半数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光伏。电力生产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会降低到每度电80克,而如今是515克。四大电力市场中(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可再生能源2030年左右会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力来源,到2035年左右,则会成为其他三个国家最大的电力来源。

Tim Gould分析显示:到21世纪30年代,全球可再生能源补贴将会呈现下降趋势,而高峰时段将会达到2400亿美元。另外热力是全球能源服务需求最大的部分,可再生能源在供热方面也在增加,到2040年将会达到热力需求增长的一半。

几亿人缺乏现代能源依然延续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30%,这意味着所有现代燃料的消费都将会增加。但是到2040年依然有数亿人享受不到基本的能源服务。

Tim Gould表示:21世纪30年代中期,亚洲发展中国家消费的石油将超过所有的经合组织国家消费的总量。尽管许多国家加大了能源工作的力度,但是到2040年,全球依然会有不超过5亿人无法获取电力。

从全球能源发展来看,全球的化石燃料中,天然气发展是最好的,而石油需求增长则会逐步放缓,到2040年可能会超过1.03亿桶/天。煤炭消费在近几年消费快速增长之后则会出现下滑,增长几乎停滞。全球核电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核电的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可再生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