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弃风限电持续,“三北”大基地模式走到尽头

作者:何诺书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16-12-2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根据电力“十三五”规划,中国于2020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1亿千瓦以上,等于这期间需要新增风电0.8亿千瓦。这对当前的中国风电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任务。由于传统风电富集区的“三北”区域的弃风限电日益恶化,要实现“十三五”的增量只有两个转移方向,一个是中东部中低风速风电地区,另一个是向东南沿海海上风电。

当前海上风电的造价成本仍然偏高,国家能源局对其的发展持谨慎态度,表示不会“催熟”海上风电产业;而中低风速风电则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很多风机企业都开发了适用于中低风速地区的风力发电机,随着中国风电发展战略逐步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转移,中低风速风电市场可能将迎来真正的崛起。但这条新的出路上的石块似乎也还没清除干净。

是被迫转型,也是早有布局

有业界人士认为,低风速风电就像早期的房地产行业,企业越早入市,随着弃风限电的解决,将来收益越高。

事实上,低风速风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几大发电集团在低风速风电领域早有布局,但在发展初期,技术与市场皆未成熟,发展相对缓慢。比如大唐在湖北和安徽交界的龙感湖项目,就起步于2011年,但直到2015年头三台机组才开始投产发电,预计今年才能完成全部机组的投产。

低风速风电之所以一直没有真正崛起,除了自身的开发难度以外,另一个阻碍因素可以说是传统风电开发区域还没有走到尽头。若非弃风限电紧箍咒越收越紧,“三北”区域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风电开发区域,在弃风限电恶化之前,风电企业在这些区域的盈利情况良好,大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低风速风电。

但当前的形势是,如果不向中东部区域拓展,开发中低风速资源,风电企业在“十三五”期间不知道到哪里完成大部分的新装增量。根据最近出台的风电“十三五”规划,对“三北”地区在“十三五”期间的新建装机容量提出了上限,表示该区域不宜突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电企业转向开发中东部区域的低风速或东南沿海的海上风电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即便“十三五”规划没有提出“三北”区域的新增上限,企业从收益角度考虑也会收缩“三北”区域市场战略,毕竟一些集中布局大型风电基地的发电企业目前深受其害、进退维谷。

目前,几家大型发电企业都有一定的低风速风电份额,但建成投产的风电场并不很多,其中国电龙源是最早涉足低风速风电的企业,其旗下的安徽来安风电场就是国内第一个低风速风电场,装机容量20兆瓦,于2011年并网发电。国电龙源一直将低风速风电作为发展重点之一,来安风电场的运营经验为其后续在低风速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如今,国电龙源在盱眙、钦州等地皆有低风速项目布局。

选址用地是最大问题

尽管从政策环境上来看,发展低风速风电条件利好,是政策导向的大趋势,但实际上,发展前路并非一片坦途。

国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谢长军在接受eo的采访时提到,低风速风电的技术是成熟的,主要是对风力发电机进行改造,加长叶片,增大扫风面积,提高发电效率。目前,金风、远景、明阳等风机领军企业都有专门针对低风速地区的机型。

明阳风电CEO张传卫曾对eo记者表示,发展低风速风电当前最大的障碍在用地问题上,低风速区域一般地形复杂,不像“三北”区域较为容易找到大片平坦荒芜的土地,“不能像当初在‘三北’发展风电那样在中东部发展低风速风电,要重视征地问题,更多地考虑将低风速风电开发与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尤其是国家在实施新的土地政策,对企业的征地成本都有一定影响。

由于用地问题,低风速风电开发对微观选址的要求较高,选址相差一两公里对风机排布、尾流乃至发电量的影响都相当大。据一位资深风电开发人员表示,早期国内风电开发商普遍对围观选址不够重视,测风工作做得比较粗糙,由于选址不准确而造成的发电量损失不在少数。近年来,以金风、远景为首的风机企业对微观选址技术持续优化,在“十三五”期间,这些公司明显将更有先发优势。

除了通过优化微观选址来保证收益外,风电机组的不断改进也是提高收益的保障之一。张传卫表示,国内风机厂商在风机的组合技术上还需要下功夫,“一个是要提高低风速风机的发电量,二是要把风机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做好,我们在中东部,包括两广、两湖到长三角区域,各地政府对风电开发最关注的还是对植被的破坏问题;三就是要把成本降下来”。他透露,目前明阳在4.5米/秒-5米/秒的风速区域都可以开发低风速风电,利用小时数能做到1800小时,建设成本能控制在6500元/千瓦以下。

可以说,“十三五”规划为风电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指了一个新的方向,但中东部和南方区域看似市场广阔,开发难度与“三北”区域不可同日而语。这条路走不走得通还得看企业的技术和商业模型能否跟得上。

分享到:

关键字: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