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科隆新能源获2.5亿元支持资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大河网 发布时间:2016-12-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2月15日晚,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与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隆新能源”)联袂举行投资合作签约发布会,在简短的仪式尚未完全结束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承诺提供的2.5亿元支持资金,就已经打到了科隆新能源的账户上,让双方的合作马上进入实质性的“落地”阶段,也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在河南的“第一投”!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全国范围内,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这也是紧跟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新能源之后,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又一次“出手”。

“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支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中央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对合作伙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次投资都可谓“慎之又慎”——而科隆新能源只是河南科隆集团的一个子公司,创建成立也才仅仅12年,为何能够在全省拔得该基金的头筹?

双方互相“考察”可谓“一见倾心”

6月初,科隆新能源总经理程迪接到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方称来自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创新”)。联系者说,国投创新受托作为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唯一专业管理机构,正在为该基金寻找合适的投资对象,希望能到科隆实地考察企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我当时完全没意识到,这次通话将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机遇!”

12月16日,程迪告诉记者,自从2015年接触资本市场以来,每个月都有两三家投资公司主动伸来“橄榄枝”,目前已接待了十几家前来考察的投资公司,其中还有4家是想要并购科隆新能源的上市企业。

程迪是日本名古屋大学毕业的纳米材料专业博士,是科隆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的首席专家,他把“理工男”严谨思维也用到资本运作领域,面对一波接一波主动登门的“财神”,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慎重的态度,一直没有贸然下决定。程迪说:“钱赚多赚少在其次,科隆一直有一个‘产业梦’,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一分子,希望能为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想要跟我们合作,就得认同我们这个理念。”

过了没多久,国投创新一行3人组成的考察组,坐高铁从北京来到新乡,走进了科隆新能源的实验室、生产车间、检测室实地考察,对企业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成本进行全方位考量。

在考察组考察科隆的同时,程迪也在暗暗“考察”考察组。

在说起行业发展方向和思路时,考察组的一名成员一开口就“震”住了程迪,不管是国内行业现状还是最新技术,无不如数家珍。后来程迪才知道,他是国内新能源领域的权威专家。

考察组谢绝了科隆安排的住宿酒店和招待宴席,完成当天的工作之后,随即搭乘高铁返回北京。

“他们的严谨态度、专业水平和良好作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程迪说,他对考察组的“考察”顺利通过。而经过这次考察,他意识到国投创新不同于以往的投资公司,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也不愧是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是值得科隆去全力争取的大好机遇。

考察组对科隆新能源的技术实力、产品情况和发展前景也十分满意。此外,程迪对产业发展的激情热情和使命感,也让考察组对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刮目相看。国投创新项目负责人说,科隆有两个事物打动了他,“一个是电池材料,另一个是程迪博士。”

接下来的几个月,国投创新与科隆新能源的谈判代表程迪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当面洽谈磋商,手机更是成了“热线电话”。程迪说:“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投资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真正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投资额度和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

看好科隆研发优势 国投主动追加投资

今年11月,双方初步达成协议,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投资1.5亿元,支持科隆新能源产业发展。

国投创新基金管理层在正式签约前,专程来到科隆实地考察,又与程迪促膝长谈,认为科隆掌握了电池材料、电池、电源系统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优势,非常有投资价值。最终将投资额度确定为2.5亿元。

国投创新为何主动向科隆“示好”,并把科隆新能作为“河南首投”,而且主动追加投资?项目负责人在签约发布会之后揭开了“谜底”。

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的一个重点投资方向是新能源产业。国投创新在投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新能源这两个电池生产企业之后,又瞄准了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在选择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时,面对数量众多,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的生产厂家,一时难以决断。

在向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征询意见时,项目组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行业权威众口一词向他推荐科隆新能源,说这家河南企业规模不算最大,但技术已经做到了国际领先,超过60%的产品销往国外,虽然在国内不显山不露水,在国际市场上却是鼎鼎有名。

众多专家和行业大咖的极力推荐,才有了开头项目组主动给程迪打电话的一幕。

“我们是LG、三星、松下、汤浅、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俄国、印度及欧盟等市场。”程迪说。

2009年,为了打开国际市场,程迪一个人拎包来到韩国某国际知名电池生产企业,上门推销电池材料,在异国他乡操着英语展示“河南造”的质量、技术和企业实力。

没想到的是,这次推销成了程迪一个人的“独角戏”,他对着一群该行业的高管口干舌燥地说了大半天,结果听众全都沉默不语,没有一个人对产品性能和产品价格提出任何问题,反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先后离场。

这种结果在程迪的意料之中。当时电池正极材料市场是“日货”一家独大,日本企业对技术进行垄断,价格都是日本人说了算。来自中国河南的一个30岁不到“毛头小子”,怎么可能几句话就改变这种状况?

但程迪毫不气馁:“我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质量和日本的产品比起来毫不逊色!但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在价格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010年,科隆生产的电池材料样品,得到该韩国企业的认可,开始小批量供应。2013年,科隆新能源开始向该企业大批量供货,成为该企业的主要供货商。

去年,该企业还与科隆新能源联合开发了一种新产品,被应用到美国一款全球热销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上,成为这一产品的独家供应商。

“征服”了这家国际知名企业,科隆新能源的电池材料在国际市场上算是彻底“打响”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让其他国外企业纷纷与河南科隆取得联系,主动上门洽谈供货事宜,“日货”垄断市场的情形一去不复返。

但这也给科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目前科隆的年产能为7000吨,只能满足客户的一半需求,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常常出现断货、催货、抢货的情况,成了科隆新的“烦恼”。

2.5亿元成“及时雨”科隆抢抓“黄金期”

据程迪介绍,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本次所投的2.5亿元资金,科隆将主要用于支持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及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项目技术研发等项目的实施。

其中科隆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已于11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项目整体预计2020年12月建成投产,建成后可年产6.38万吨高性能新能源材料,年新增销售收入44亿元,利税4.5亿元。

“按照我们之前的规划,明年的产能最多增加5000吨,总量达到1.2万吨。”程迪说,这个产能仍然远远达不到客户的需求,但受制资金这个“瓶颈”,这样的项目进度已经用尽了他们的“洪荒之力”。

程迪告诉记者,目前正是新能源材料发展的“黄金期”,国内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正极材料,2015年正极材料需求增长180%!若不能抓住这个宝贵机遇快速提升研发能力,提高产能,迅速占领技术和质量制高点,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和客户,科隆不仅会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优势,在国内也会陷入被动。

“这2.5亿元资金来得正是时候,对河南科隆来说是‘及时雨’!”程迪说,有了2.5亿元资金的强力注入,明年河南科隆的电池正极材料产能有望增加1.3万吨,总量达到2万吨,可极大地缓解产能滞后的问题。

项目的实施将依托自身先进、成熟的共沉淀湿法合成技术、掺杂改性和表面包覆改性技术、低共融混合熔盐固相反应烧结技术等先进工艺,并采用国内外先进自动化设备及中央控制系统,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现全自动智能化生产。

项目将建成全球首创的能够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两种不同形态产品的生产模式,有效应对在高端材料项目上连续性生产和批次性生产要灵活切换的要求。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全程监控,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一致性。通过内部生产空间整体的环境控制,确保防止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粉尘的干扰和金属异物的污染,生产出的材料能够使客户更加信赖,更加安心。利用全自动化密闭生产的模式,减少外部杂物混入,让产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同时更加清洁、环保。

程迪表示,通过和国投创新合作,河南科隆将利用相关资金整合国内外优势研发资源,通过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新乡电池研究院等优秀科研院所的研发基础共同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及高电压材料等研发平台,进一步提升企业在高镍材料、包覆技术提升、高比能量材料安全性等领域的研发实力,通过材料体系的替代,支撑国家提出的电池组能量密度≥300wh/kg,成本≤1.5元/wh目标的早日实现。

“要做就做高新技术,要做就做行业第一”,程迪说,科隆还将借助此次合作机遇进一步走资本化道路。通过导入外部资本,迅速使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产生规模效应,打造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同时以此为平台,集约新乡市当地的动力电池、电池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一系列资源,共同发展,为下游客户提供全套的系统化产品服务和配套能力,推动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在国防、军工、高铁以及电动汽车领域能够更广泛的应用,推动新型电池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服务,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链综合供应商。

分享到:

关键字:科隆新能源 锂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