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整车:新面孔、新活力、新竞争与新挑战
2016,注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龙战鱼骇的一年。
这一年,国内各大自主车企继续强势出征,明确产销目标、不断推出新品,以北汽、比亚迪、长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者,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年,在华保持观望态度的大众、丰田、福特、奔驰等跨国车企纷纷发布最新产品战略,誓将加速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导入速度;这一年,以长江、长城华冠、万向为代表的新造车企业陆续拿到生产资质,行业悄然迎来更多崭新面孔;这一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掀起新一轮投资热潮,经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乐视、蔚来、和谐富腾等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利器。
作为国内较早占据市场先机的车型,北汽新能源EV系列、江淮iEV系列、比亚迪王朝系列、上汽荣威系列凭借政策红利与亲民的价格,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始终保持着较好的占有率。随着各企业对产品更新换代,车型在续驶里程等性能逐渐提升的同时,种类也不断丰富,电动SUV犹如一匹“黑马”,昭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正在向中高端矩阵迈进。
自年初以来,国内外整车企业纷纷发布新能源汽车产销目标,主流厂家的目标不约而同地指向到2020年年销量至少达到10万辆。这意味着相关产品要开始进入密集投放期,从2016年情况看,新能源车型覆盖A0级轿车、SUV以及商用车,国内企业推出的主流新品达到数十款。跨国车企如今也不敢怠慢,最近,奔驰方面称将在华生产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大众的计划是在中国推出10款电动汽车;更有美国媒体提出,中国因素迫使丰田进入纯电动车市场……跨国车企的蓄势待发,未来将给自主品牌车企带来新的挑战。
与此同时,国内车企也在技术和产品研发上寻求新的突破。以上汽、长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选择与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结盟,以期通过合作产生互补效应,为新能源汽车注入智能基因。蔚来、乐视等新造车企业,采用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建立海外研发团队、开展业务合作等方式,试图让新能源汽车有更高的发展平台。2016年,新审批的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牌照”已对外发放六张,还有一大批新创公司奔走在申请的路途上。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的布局与竞争,传统车企与新锐公司的求变与突围,交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竞争格局。一场短兵相接就在眼前,而实力的较量或许才能让我们迎来一个真正强大的自己。
动力电池:产能竞争背后是对技术升级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之“命脉”,在电池。从年初暂停使用三元锂电池的“一纸禁令”,到年中《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挂钩,再到年末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力不低于80亿瓦时的生产要求……一系列与动力电池相关的政策背后,是这一产业供需规模快速增长,并亟需整合创新的现实与挑战。
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动力电池需求大幅增长,比亚迪、万向、力神等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也得以不断增强。同时,国外动力电池企业陆续在华投资,对本土动力电池造成竞争压力。总体上看,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特征:
一是企业加速投资扩产。目前,我国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原地区和京津区域为主的四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据统计,已有近100家动力电池企业开展研发生产,约1000亿元产业资金的投入形成约400亿瓦时的年生产能力。然而,多数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在今年并没有得到改善。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介绍, 2020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将达1000亿瓦时。国内主流电池企业正在加快大规模投资扩产的步伐,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旺盛需求。
二是产品向材料多元化、高比能方向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仍以磷酸铁锂电池配套为主,其次是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此外一些运用新型材料的电池也在持续研发过程中。科技部高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近期表示,我国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能做到120~140瓦时/公斤,5安时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可达130瓦时/公斤,动力电池在单体、安全性上都已达到国标-T3185的要求,从整体看形成了完整的锂电池体系,掌握了动力电池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和生产技术。
三是电池安全性需要重点关注。安全性问题关系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及消费者的使用信心。今年初,工信部突然宣布暂停三元锂电池客车列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正是基于安全考虑。4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曾专门就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召开研讨会,分析因电池安全隐患引发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及防范措施。
四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明显。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不仅多数中小型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把资金主要投向了产能的提升方面,而在电池产品一致性、电池成组技术与集成化水平等方面,与日、美、韩等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基于此,加大对创新型动力电池企业的支持力度成为了业内的主流呼声。
充电基础设施:各方势力跑马圈地 又快又好成为考验
今年以来,影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主要是标准与政策,这两个因素就像风向标,引领行业整体走向。2016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始于1月1日起实施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5项国家标准,其重点在于解决兼容和安全问题;同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印发《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充电基础设施中央奖励政策得以明确。很明显,2016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着“互联互通”与“普及推广”两项工作展开。
电动汽车要规模化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前提条件之一。新发布的5项标准是对2011年充电国标的修订和完善,其中不仅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和充电设施的技术要求以及关键部位的参数进行了界定,而且统一了通信协议。这意味着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在软硬件的标准层面实现了全国性统一。
然而,由于新国标发布仅一年时间,市面上充电桩新旧国标转换率低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曾对北京地区15个品牌的直流充电桩进行测评,存在的问题多表现为车桩之间不兼容、不匹配,以及操作流程复杂、充电识别缓慢、易死机、通信信号质量差等。由于将投入大量改造资金,充电桩企业面临着要增加经营成本的现实。新旧标准过渡时期的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在这一年中面临不小的“阵痛”。
实现互联互通是为产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和充电补贴,目的则是为了实现 “快”。截至上月,全国共有15省45市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规划或补贴,其中有15个省市还出台了“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正在大力铺展开来。目前,仅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累计建成的充电桩数量已达13.71万个,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有望建成充电桩超过18万个。
从投资运营方角度看,现阶段,主流企业多已实现全国性布局,这其中包括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普天为代表的中央企业,也包括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主的民营企业。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社会投资意愿持续增长,各方资本在这一年中“跑马圈地”,抢占市场先机。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充电桩运营企业数量已超过100家。然而在这背后,如何实现盈利成为这一年充电设施运营企业持续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