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研究所与高校的定位不一样。
高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一些科研项目中,教授带领研究生进行前沿探索和基础科学研究,发现新现象,新规律,并总结为新知识。
研究所,尤其是技术工程类研究所,主要是利用科学知识开发新技术,筛选有竞争力的技术方向并与企业合作完成产业转化。
技术是将知识转变为产品的桥梁。因此,研究所需要进行两个融合:一是研教融合,将技术研发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教训与学生分享,告诉学生科学知识是如何转变为技术产品的,这样客观上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人才;二是研企融合,将研究所可持续的研发能力转化为可持续的产品,实现技术价值,为帮助社会就业和企业纳税做出贡献。尤其是技术的中试阶段,更需要企业深度参与接力,完成技术到产品的实现。企业可以提前将未来可能获得的利润以研发经费的形式给予研究所,获得专利的商业实施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
个人认为,除了少数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科研任务的研究所,大部分技术工程类研究所应该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与助推器。研究所不仅要大力支持科研人员进行前沿技术研究,更要创造技术转化条件,联合企业平台和社会资本力量,鼓励科研人员筛选有市场前景的技术,逐步完成技术小试和中试,并最终通过企业平台实现产品生产。
因此,判断一个技术工程类研究所的成功与否,无非有两点:原创技术的发明数量和质量;技术成果的转化数量和质量。
技术成果要得到很好的转化,就要求技术研究必须以市场应用为导向,而不能仅仅以完成科研项目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兼薪,提高收入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促进国家产业创新发展的办法和手段。同时,这个过程的企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介入也非常重要。目前,由于缺乏清晰的知识产权界定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障,国内多数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并不愿真正投资在新兴技术的中早期开发阶段,只愿在产业化阶段观望,风险投资变成了“无风险才投资”,因此绝大多数的技术研究只能依靠国家有限的科研基金支持,各类指标的考核更偏重于性能指标和论文发表。这导致了两个严重问题:一方面,由于缺少市场资本的介入,技术开发的方向容易偏离市场导向,不接地气,成为“阳春白雪”,最终很难实现产业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科研基金有限,一些技术开发工作难以迅速开展,这也在无形中拖慢了技术市场化的进程,甚至错失市场化的机遇。
因此,科研人员兼职兼薪虽然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但绝对不能代替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作用。可以说,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兼薪仅仅是手段,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才是根本,只有做到“人”“法”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建立知识-技术-产品-市场-利润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秘书长陈永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