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电量矛盾是过去变革的长驱动力:供需两轮转换,行业三度变革。
(1)供给紧张,增加供给,开启大发电时代。1978-1998年我国处于电力供给不足的状态,发电设备利用时间一直在4500小时均衡值以上。85年国家启动第一次改革,制定了“还本付息”的电价体系鼓励资金建设电厂,开启了“大发电”时代,电量供给不足的矛盾得以缓和。
(2)短暂宽松,预改价格,奠定大电网时代。供给不足持续缓解叠加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供给宽松,国家针对电价分别在98年和2002年进行了试点和全面推广改革。但03年以后随经济复苏供给再度紧张,电价未能有效改革,但此次改革打破了垂直一体化垄断给电网发展提供了条件,开启了大电网时代。
(3)再度宽松,势改体系,走向能源共享。2013年电量供给再度宽松,15年以《9号文》为标志,贯穿供给到需求两端进行全面改革,并且融合当前最新的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势在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乃至生产消费方式,形成多种共享模式。
负荷矛盾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负荷矛盾激化,共享疏缓拥堵。
(1)电力主要消费由集中走向分散。1978-2008年,工业化建设和重工业生产是电力消费的主体。两种电力消费方式都有体量大、计划性强的特点。2009年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电力消费主体,新能源车、轨道交通等新型应用加速这一趋势,电力能源消费方式变得分散化、随机性强,给城市电网构成风险。
(2)仅新能源车带来的负荷矛盾即需重建城市电网。我们以2020年500万新能源车保有量计算,在不考虑其他用电增长的假设下,新能源车最高充电负荷远超我国主要城市当前的夏季城市最高负荷,会带来城市峰值负荷大面积超载。城市负荷矛盾即将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主要矛盾并长期存在。电力能源的核心矛盾从工业转向城市、由功变为功率。
(3)三种方式三个维度疏缓负荷拥堵。分布式能源是通过能源就地生产,解决部分当地的能源需求,减少电能在电网上的传输,避免“运输阻塞”;储能则是以物理设备做电网峰谷的调节器,在负荷低点吸收能量进行储备,在用电高峰释放能量对电网进行补充,以时间换取空间;需求侧响应是以市场手段和技术手段,人为的改变用电习惯,尽可能使各类用户用电均匀分布在各个时段,分时发电、用电,避免“拥堵”。需求侧响应将统领三者,三位一体形成能源共享经济,开启一个新的能源时代。
投资机会:
回顾:电量长期供给不足,电价被“还本付息”机制锁定,发电资产投资机会横跨35年(1978-2013年);水电不受发电成本影响机会一直存在。2006年动力煤价格上涨,火电盈利减弱,资金开始流入输配电环节,相应设备企业迎来机会。2013年电量供给宽松,2015年电改打破价格体系,发电资产长期逻辑被打破,输变电建设接近尾声,电力能源投资迎来新的大逻辑。
展望:负荷矛盾将贯穿未来电力能源发展,形成长期逻辑,带来“一倒逼,三激活”四条投资主线。
(1)配网投资将超主网50%。我国输配电长期“输多配少”的投资行为违背基本原理。根据“容载比”原理和产品价格,我们预计未来配网投资将超主网50%,且这一趋势将在上半年得以体现。
(2)分布式能源、储能建设将在夏季放量。分布式光伏维持高补贴、成本下降以及“50%新工业园需采用热(冷)联产”等规定共同发酵,在今明夏季负荷高峰将激活分布式能源投资,同时带动储能设备规模应用,产生两条投资主线。
(3)需求侧响应等辅助服务静待电力市场成型及配网完善。电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配网自动化程度提升将催生需求侧响应。需求侧响应基于市场和技术,以服务为核心整体协调区域内的发用两端,在特殊时段形成设备、发用电权限、存储容量的共享。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导致用电需求减弱,负荷矛盾被弱化;电改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