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被称为“政策市场”,对此鲜有人反对。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诸多政策的呵护下走得并不平坦,称得上步步惊心,险象环生。
骗补、安全、门槛提高等是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词。围绕这几方面,政府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政策剧烈调整 企业无所适从
2016年“骗补事件”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暂停公布,对客车、专用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以至于整个产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离不开补贴,政策要求进入《推荐目录》的车型才能获得补贴。前三批目录中没有一辆物流车,这让生产新能源物流车的企业有苦难言。
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是企业中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缩影,总工程师雷洪钧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坦言,《推荐目录》第四批未公布之前,他们没有销售一辆新能源物流车,库存积压一度达到6000辆,仅靠回笼部分应收账款给员工发工资,处境十分艰难。
《推荐目录》暂停公布与骗补事件有较大关系,骗补事件直接导致2015年和2016年补贴资金暂停发放。补贴暂停发放对企业的影响更大,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企业只生产新能源汽车,相比于其他车企,没有传统汽车的销售支撑。暂停补贴发放,让他们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在所有政策调整中,补贴政策调整、暂缓出台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是最大的,拖欠的补贴未能及时发放将企业逼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整个客车行业产值不过几百亿元,而国家暂缓发放的补贴就高达一百多亿元,这令整个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政策制定需谨慎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既起到积极作用,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不少企业人士表示,今年政策调整幅度过大,打乱了企业和市场正常发展节奏。由于普惠的补贴方式和过高的补贴金额,引发了骗补、地方保护和投资过热等负面问题。
在众多的政策中,《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和《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尤其引人关注,这两项政策一方面起到防范和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能够培育、引导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设定过高的门槛也限制了更多企业参与创新的机会。政策过于侧重制造端的准入条件,加剧了整个产业的产能投资过剩问题。
还有业内人士提到,过高的门槛使大多数企业在短期内难以企及,有些企业为了达标,出现虚报产能的问题以及过度投资现象。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能没有政策指导,但是,政策应该如何调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李万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提出总体的发展目标,并根据总体目标公布一系列指标,包括碳排放、污染物等,由此营造新能源汽车发展大环境。
其次,解决好管理者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相关部委提出了宏观目标,具体的产业部门在宏观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目标,从而理顺目标之间的关系。目前汽车行业存在“九龙治水”的情况,需要理顺关系,并加强中后端管理。
■政策依赖症 地方保护盛行
从全球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分时租赁,国内也出现了众多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企业,他们的出现方便了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已被市场认可,部分企业进入了扩充规模的阶段,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使这些企业骑虎难下。不少分时租赁企业和生产企业的整体规划被补贴调整和暂停《推荐目录》彻底打乱,接到的订单只能不断拖延,甚至赔偿。
没有补贴政策支持,整个行业的运行基本瘫痪,不可否认,目前相当一批新能源汽车企业“患”上了政策依赖症。
汽车是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规模效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方政府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地方补贴政策不当导致地方保护盛行,这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