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经过“十二五”的新发展,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持续巩固了世界最大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前面的市场分析表明,虽然全球发展趋向缓慢,但是化学与物理电源市场依然处于旺盛需求的态势, 因此,我国电池行业“十三五”依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当然也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分析如下。
1、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面临的机遇
1)市场需求越来越旺,且比任何时期都好
①中国国内传统消费电池(原电池与铅酸蓄电池等)市场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电池市场,将呈持续增长态势,可以把这种市场特征定义为“稳中有升”;按5只原电池/人/年计,总数就将达到60余亿只(实际上这个数字会进一步升高)。中国累计已有近2亿辆电动自行车在运行,若平均每2年换一次电池,年度替换市场就达1亿套(每套铅酸蓄电池若为10Ah,36V,即360Wh。那么总计达到360亿Wh!)
②中国部分消费电池有着固定的国外市场(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这一出口市场一般也是稳中有升,如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钱币式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等。
③随着我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计划,国内外铁路、汽车、交通、通信、UPS、医疗等都会有更大发展,对于各类电池需求(包括蓄电池与原电池)都会有更多需求。
④动力电池市场面临新的更大增长,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2020年我国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生产能力达200万辆,若按平均每辆30kWh计,总计需要动力电池600亿Wh,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产量(5万MWh)。如果还要考虑微混起停、HEV等的需求,那就更大了。
⑤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将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新生力量,将太阳能作为后续潜力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 2015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 2100 万千瓦,到 2020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5000 万千瓦。而“十三五”规划拟将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提高到1亿千瓦。一旦再生能源大规模走向应用,经济有效、简便操作的储能电池就变得迫在眉睫了。因为无论独立供电还是并网,都需要储能电池。显然,再生能源的利用,将极大推动储能电池产业的大发展,其需求总量必将是非常大的。
⑥一些新的用电器具或设备正在兴起,也会对电池提出急迫的需求,如无人飞机、机器人等等。
2)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越来越强
①国务院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与电池行业密切相关,涉及到太阳电池、动力锂离子电池、氢镍电池、锂一次电池、铅酸蓄电池及相关的电池材料产业;
②我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了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的重大战略目标,明确在 2020 年之前实施千亿元投资进行扶持,到 2015 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保有量达到 50 万辆以上,2020年实现普及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
③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实施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④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 2015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 2100 万千瓦,到 2020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5000 万千瓦。而“十三五”规划拟将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目标提高到1亿千瓦;
⑤国家科技十三五规划对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继续给予重点支持。其中,动力电池的比能量(单体电池)300-350Wh/kg,成本1元/Wh等。
3)行业由“大”做“强”的基础越来越好,且显示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见前面分析)
显然,未来5-10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又迎来了一个更大发展的契机,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在认清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基础上,解决一个一个行业发展遭遇的技术与生产管理难题,取得质的飞跃,在2020年部分实现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由“大”变“强”和最终2025年全面实现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由大国转变为强国的蜕变!
2、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强,是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说“市场蛋糕”很大,但我们如果竞争力不强,我们分到的“市场蛋糕”有限。特别是,正当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需要大批量使用动力电池之时,韩国三星与LG两家大电池公司完成了在中国大规模电池生产线建设。他们的电池生产能力、性能水平、质量一致性、甚至价格都优于中国制造的电池。这样,就连中国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也会受到极大冲击!我国电池行业竞争力不强的表现,可具体归纳如下。
1)行业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新技术的源头大多在国外,自主推出的新产品较少,产品升级换代慢;
2)产品性能或质量水平缺乏竞争性,具体表现为电池综合性能或某项性能低于国外对手产品;或产品性能一致性水平难以满足用户配套(如电动车动力电池)要求等;
3)企业规模不够大、无法对抗国外大型跨国公司。表现为我国大型电池公司虽在成长中,但规模度不够大。加之中小企业众多(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相关企业的数量多达 4000 家)。内部相互恶性竞争严重,影响对外竞争力。
4)行业中还保留了部分低档产品,如原电池产品中的一次锌锰电池的比重较大,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比重较小,与国际高端客户配套的量较少;
5)关键材料满足程度不够,或使电池性能上不去,或降低采用率。故需进一步通过细致研究、材料生产控制等,以进一步改善材料性能,满足或提高在高档电池中的采用率;
6)生产自动化程度和控制、管理存在缺陷或不足,显著制约高档电池成品率、一致性和成本;
7)研究、生产与应用跟不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要求: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量虽非常大,但电动汽车对电池性能及成本有着不断升高的要求,电池技术水平认可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源系统(模块)标准化制造水平不高;电池循环耐久性、环境适应性需要接受实地实证与考核;利于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尚在创建之中;
8)节能降耗和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形势严峻: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9)国内锂电生产企业普遍缺乏对国际安全法规的认识,与国际上领先的锂电池企业相比规范意识偏低;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低价竞争,不按照法规要求进行有关检测(如UN38.3), 导致出口国外后被退货和重罚。
10)交通和安全监管部门对锂电池运输和仓储缺乏有效的区别和管理。目前国内危险品运输没有区别锂电池产品,统一按照危化品标准作业,要求过高,从而锂电池运输运输成本过高,给企业增加了很大负担。也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朦混运输和仓储,造成监管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建议有关部门向国际上先进国家学习,细化产品和加以改进。
四、“十三五”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电池市场需求和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为依据,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推进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自主创新、推进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全面转型升级,大幅度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2025年前“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全面由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大目标。
2、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要求
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必须发挥科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引擎。坚持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把传统电池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品的优化升级;根据国内外不同的消费市场,推进新型电池发展的同时,不排斥传统电池产业的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扶优扶强,进一步培植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提高电池产业的集中度,减少行业内无序竞争。
2)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对于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来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既要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污染问题的解决,又要特别关注废旧电池的收集和回收处理,这样,既解决了电池生产中材料的循环利用,节约了资源,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中的铅酸蓄电池、镉镍电池和含汞电池都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六类有毒有害物质,因此,在“十二五”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治,确保杜绝有害物质的污染事故发生。要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研究使用期满动力锂离子电池再利用可行性,千方百计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3)体现自主创新,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重点鼓励推进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鼓励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加快新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4)体现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
坚持扩大国外市场和对外开放。扩大国外市场的着力点从注重出口量的扩大向注重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转变;对外开放从注重“引进来”向更加注重“走出去”转变。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办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3、发展目标
1)行业主要产品产量、销售额与出口额增长目标
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发展领域已无悬念,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其中传统的化学电源将进入平稳发展期,产业增长重点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传统电池应用”三大领域,增长贡献率较大的主要电池品种有新发展IT、纯电动车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和新型液流电池等;传统汽车和新型汽车起停以及通信应用铅酸蓄电池(含铅碳电池等)和不断扩展应用的锂一次电池。2020年,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中的化学电源产品总产值将达到4000-5000亿元左右,年平均增长率10-20%;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将持续成为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的支柱产业,铅酸蓄电池保持平均8-10%增长,锂离子电池年平均增长率20-30%;我国化学电源出口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10-15%,出口品种增加,档次提高,锂离子电池将占出口总额的 55%以上。“十三五”末,我国化学电源主要产品的产量、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目标分别见表 7、8、9。
2)行业竞争力目标
韩日中锂离子电池OEM市场比例提升至40%;锂原电池市场份额超过50%;电动车动力电池市场量世界第一,安全运行无电池事故;
3)行业资源循环回收利用目标:
铅酸蓄电池安全回收率98%;动力电池安全回收再利用率达100%;
4)大型企业成长目标超500亿元销售收入企业 1-5个;超300亿元销售收入企业10个;
5)知名产品品牌目标:
进入世界知名品牌,原电池5-8个;蓄电池8-10个;液流电池1个;超级电容器1个;
6)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目标:
新增企业级、地方级与国家级研究中心数量超过“十二五”末的一倍;
研究投入超过“十二五”末的一倍;
专利申请超过“十二五”末的一倍;
研究队伍中新吸收及自己培养的各类型中青年人才增长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