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分布式光伏号角吹响 “小光伏”激信心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13-01-2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3年刚开始,企业就感觉到一些细微的变化:下游几家客户开始小规模增加产能,还有部分企业重新开工。最近参加了几个关于‘分布式电站’的论坛,大家预测,到了3~5月份,市场的态度就应该清晰了。”青岛海林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杨勇最近的目光一直落在市北区夹岭沟小区,在那里,七楼屋顶上的太阳能系统标志性地成为中国首家并网发电的“家庭电站”。藉此,他坚信,决定光伏行业生死的“分布式光伏”号角已然吹响。
 
  近日,国务院出台《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2013年全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万千瓦,到2015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面对恶性竞争带来的价格触底和残酷的行业淘汰战,更多青岛光伏企业,将期待投放在了“分布式光伏”可能打开的“小光伏”市场,热望政策细则的同时,也开始了“分布式电站”的种种自发尝试。
 
  干渴已久的光伏市场
 
  2013新年伊始,青岛创铭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锋做出了一个颇“前卫”的决定:将企业的经营重点再度转向光伏。
 
  这是企业的“二度转身”,此时,“优胜劣汰”已经在横扫青岛光伏战场。
 
  “80%的青岛光伏企业,产品全部依靠出口,现在连1%都出不去。除去倒闭的企业,全压到了国内市场。”青岛创铭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国群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光伏产品价格已经全面“触底”,以电池板为例,2010年每瓦在17元左右,现在已经降到6元。他无奈地表示,“国内市场的恶性竞争太厉害,现在产品真的就是成本价了。
 
  此种看法并非主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光伏电池板青岛代理商透露,在青岛现有的光伏企业中,90%以上是纯销售性企业,主要针对外贸出口,其销售产品也以“组件型”居多。而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在30家左右,大多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板、小型太阳能灯具等组装领域,尚缺乏真正成规模的光伏企业。目前很多依靠出口的光伏企业,都徘徊在生死边缘。
 
  在这种环境下,2012年,创铭新能源将生产重心转向太阳能与LED结合的“光电”领域,才避开了光伏行业的惊涛骇浪,实现营业额翻番的同时,还收购了即墨的一家光伏企业。纵观所处行业,王忠锋认为,青岛的光伏行业正处在优胜劣汰的阶段,最终通过收购、并购,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被淘汰掉,不合格的产能也会削减下去。
 
  “沉甸甸”的救市信号
 
  而仅一年之隔,王忠锋却决定再度涉水光伏,他有自己的打算,“等到政策落实,光伏企业都跟风而起的时候,企业将丧失先机。”
 
  这大有赌一把的意味,而赌注绝对有分量。在终端市场的开拓上,国家能源局宣布启动1500万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申报,财政部则宣布将已推行近三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新批规模扩容至300多万千瓦。国家7.2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方面等种种“救市”之举,让企业敢于在“分布式发电”领域放手一搏。
 
    王忠锋告诉记者,国内首家家庭电站落地青岛,距离国家《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发布仅一个半月,这无疑折射出了各方面的“态度”,也进一步证实了他对青岛“小光伏”市场的判断。更何况早在2004年,自家就安装了小型电站,几年下来表示过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家庭光伏的可操作性,他有经验和信心。
 
  杨勇则从消费市场角度给记者算了一笔“并网”账:“现在电费成本是3.6到4毛,行内传言国家可能把回收的光电价格定在1元左右,按这个比例我们做过测算,一个1000瓦的电站,8到10年可以收回成本,远低于25~30年的平均寿命。”从利润空间计算,他认为小型家庭电站的成型并非概念。“首个家庭电站花费在3万左右,远低于青岛人能够给出的家庭投资预算。一旦成行,家庭太阳能发电站,将是广阔到无法想象的市场。”正是由于对“分布式电站”前景的看好,青岛吉荣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松文近期也选择试水光伏。
 
  亟待细节的“小光伏”
 
  尽管前景被看好,而从现状来看,“小光伏”似乎未能在青岛光伏行业搅起波澜。
 
  对此,杨勇给出了“3~5月是等待期”的说法。他分析,春节前很多企业有订单也不会开工,2月份是了解光伏市场状况的行业转换期,到了3~5月份干扰因素排除之后,光伏新政对于下游市场的刺激才能清晰表现出来。从事切割液等上游产品生产的他推测,“我们目前没有感觉到市场有明显的扩张,或许下游光伏组件企业的反应能更敏感些。”
 
  而“干渴已久”的下游企业此时正满腹忐忑,“并网各种设备安装能不能免费?回收电价是多少?有没有设备投入的补贴?光伏新政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都很关键。”王忠锋表示,由于光伏设备一次性投入多在3~10万元之间,市民不可能在政策尚未落实之前贸然投资,而市场未动,企业的生产也只能再“等等看”。
 
  于是,城阳一家准备在屋顶建太阳能电站用于建筑照明的企业,成了他近期的工作重心。“我们目前投资重点在中型光伏电站,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新疆、内蒙等偏远山区。”据他透露,此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企事业单位表现出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类电站在几百万元到千万元之间的投资额。“个人家庭电站开发投资额相对较小,只有政府有补贴才能保证企业的利润。另外,各种手续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太高。”在王忠锋看来,只有政策具体到细节可以操作,企业才敢涉足“薄利多销”的小光伏领域。而目前只能选择企事业单位作为落脚点。
 
  内修外拓成现实之选
 
  在对“小光伏”焦急等待中,青岛海林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青岛创铭新能源有限公司不谋而合:在企业建一个自己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采访中王忠锋透露,企业打算在工厂前的空地上建一个500千瓦太阳能发电站,不仅要并网,还要在发电站上实验无线跟踪,“这样参观者在展厅就能很直观看到,这个电站发了多少电,随着光照时间发电效率的变化,是否存在故障等。”
 
    而与创铭“技术”层面的考虑不同,杨勇则更看重市场层面,“一方面可以消耗我们的产品,让我们成为客户的客户便于市场销售和建设;另外,青岛光伏行业缺少‘领头羊’,我们希望通过电站建设,真正延伸到光伏行业来。”
 
  显然,“小光伏”激起了青岛光伏企业前所未有的信心,强身健体以备时机成了青岛的光伏企业的现实之选。
 
  在创铭新能源2013年的新年规划中,企业的研发成本将占生产总成本的30%~40%,其中,太阳能电站的“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将成为研发的重点。王忠锋透露,近期,他在与台湾第一个光电博士洽谈合作,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电板的发电效率,期望借此提高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
 
  “苦练内功”同时,一些企业开始了, 大胆的“拓展之举”。杨勇告诉记者,经过2012年的洗礼,国内切割液领域竞争者只剩下三家,这让海林对于下游市场扩大后所能拥有的市场份额很有信心。在此基础上,企业开始准备向产业链下, 游拓展,涉足切片领域。甚至还有了从光伏生产向服务领域拓展的新思路。他这样勾画远景,“我们还计划组建一支专业的光伏安装队伍,等到分布式电站细则到位,电站安装普及到千家万户的时候,肯定需要一定的安装资质,那将会是又一片广阔蓝海。”
分享到:

关键字:分布式 光伏 号角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