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2025改版停用栏目>储能资本>基金股权 返回

内蒙古被列入风电建设“红牌区” 投资意向“东南飞”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布时间:2017-02-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弃风限电的行业顽疾之下,作为国内风力资源最为丰富地区之一,内蒙古也被列入“红色预警区”名单。

2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公布2017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早在去年7月21日,吉林等5省区2016年全国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为红色预警,而此次增添了“新面孔”内蒙古。这意味着这些被红色预警的省(区)不得核准建设新的风电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省区是国内风电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最近几年大量资本在这些热门区域布局风电项目。卓创资讯分析师冯海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举措会使风电企业减少甚至停止在红色预警区域的投资,转而将投资转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风能资源。在冯海城看来,这会影响预警区相关企业收入及运营,也会倒逼企业转型。

一位长期关注风电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对某些在预警区有项目提前投入的企业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也可能会致使一些企业向南方转移。

●投资风向转移

2月2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17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相较于去年7月公布的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等5省区,内蒙古成为风电开发建设红色预警区域的新面孔。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内蒙古拥有全国50%风能资源,截至2015年,风电并网规模到2425万千瓦,约占全国风电总并网规模的1/5,居全国第一。《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国家能源局官网数据发现,内蒙古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弃风率分别为9%、18%、21%,今年的弃风率全国排名第四。而在2016上半年,内蒙古弃风率达30%。

虽然弃风率逐年上升,但内蒙古2016年新增并网容量132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而从弃电量来看,2016年内蒙古弃风电量124亿千瓦时,排名全国第二。

此外,记者根据国家能源局梳理本次进入红色预警名单的6省区发现,除了吉林弃风率同比略有下降之外,其他5省区弃风率和弃风电量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要求,红色预警的省区不得核准建设新的风电项目,并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弃风问题,电网企业不得受理红色预警的省区风电项目的新增并网申请(含在建、已核准和纳入规划的项目),派出机构不再对红色预警的省区新建风电项目发放新的发电业务许可。

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师告诉记者,国家能源局设定红色预警,折射出减少对该地区的投资计划的目标是很清晰的。此外,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后红色预警区域还会在西北、东北地区增加。

卓创资讯分析师冯海城告诉记者,上述举措会使风电企业减少甚至停止在红色预警区域的投资,转而将投资转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风能资源,由于我国电力消纳的主力在中东部及沿海地区,风电投资转向该地区后,亦能实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更有利于供求平衡和充分利用风力资源。

●倒逼企业转型

国家能源局官网显示,2016年全国弃风电量为497亿千瓦时,与2015年339亿千瓦时相比,增加了158亿千瓦时。

在券商能源分析师看来,2017年的弃风弃电现象有小幅度的改善,但是没有根本性变化。未来将会通过外部投资、内部消耗、区域互补继续改善,他亦用“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过程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来概括这一过程。

此外,这位长期关注风电的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弃风弃电的现象有所改善,但是趋势改善不一定表现为业绩向好,具体的消耗也存在风电、火电内部置换现象。另一方面,固定成本已经很难收回,最多会覆盖变动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能源局也在前述预警结果中提出,暂缓建设新疆准东、吐鲁番百里风区、酒泉二期第二批风电项目,已投入运行或在建的输电通道重点用于消纳存量风电项目。

而谈到暂缓建设方面,冯海城认为,项目暂缓一方面会减少因弃光弃风导致的资源浪费、因补贴产生的财政亏空压力;另一方面,项目搁置后也会增加当地的就业压力,还会使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化为乌有。对于项目建设企业及设备制造企业而言,会影响企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会倒逼企业转型促进开拓创新,积极寻求新的生存之道。

在券商新能源分析师看来,由于西北部、东北部某些地区面临限电压力较大,如果仅是前期被“叫停”,虽然有一定投入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具体“动作”,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减小企业的损失,否则还会面临后续投资收益低的风险。

一位风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暂缓建设对某些已经投入项目等待指标的企业会产生一定影响,面临前期投入、区域关系重建、人才流失、资源培育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大部分企业都会有自身的战略判断,提前在南部东部布局。海上风电优势较大。此外,东部的产业链也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

分享到:

关键字:内蒙古 风电 红牌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