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首屏板块>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返回

微宏将推出第三代快充动力电池产品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7-02-2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6年年底,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在新能源客车补贴方面,单独设立了快充类产品的补贴标准,间接肯定了快充技术路线在商业化推广与应用方面的可行性。

“十三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型,财政补贴退坡,降成本成为整车、零部件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新补贴政策倡导技术创新,促使企业研发技术更先进的产品。这无疑将进一步加速快充技术路线商业化推广与应用进程。

“在保证‘快充、长寿命、高安全’的基础上,微宏将推出第三代快充产品,产品能量密度提升至170瓦时/千克。”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简称“微宏”)研发副总裁仝志明表示,能量密度提升将为快充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市场。这也是降低电池单价最直接的方法,意味着快充技术在提升车辆单次快充续航里程的同时,还将有效降低电池成本,缓解补贴退坡所造成的成本压力。

快充技术是市场发展必然需求

“2009年微宏提出快充概念──10分钟快充、循环寿命20000次,是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上第一个提出快充概念的企业。”仝志明说,“快充”已经成为公交、客车等应用客户普遍接受的技术路线。微宏自主研发的快充电池已经在全球6个国家,100多个城市,超过15000辆电动汽车上搭载运营,其中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在公共交通领域,累计安全运营里程超过10亿千米。

仝志明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驱动转型,企业降成本压力加大,快充技术商业化推广与应用将加速向前推进。“快充技术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他表示,应用快充技术能够帮用户有效降低电池成本及运营成本,从而缓解补贴退坡所带来的成本压力。

“微宏快充技术可以实现10~15分钟充满电,并支持80~120千米的续航里程。”仝志明以纯电动公交车为例介绍说,公交车单趟运营里程通常不超过35千米,搭载容量相对较小但能够实现快充的电池组,既能够满足其单趟或数趟运营里程的需求,又能利用始末站点停歇的时间快速充电,保证全天满勤运营。

相对于大容量的电池组,容量相对较小的电池组成本更低。同时,与慢充或者换电方式相比,快充方式对充电站占地面积需求较小,方便在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心地段布置,也大大节约了用地成本。快充技术非常符合当前的电池用户需求。

仝志明说,微宏快充电池也将服务于出租车和私家车领域。未来,快充技术将成为城市交通电动化的重要一环。

未来价值在于形成供用储电闭环

电动汽车对续航里程要求高,而续航里程又涉及到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之间的较量。因此,在实现快充技术的同时,保证电池长循环寿命,不断提升能量密度,确保安全性并非易事。

“安全性是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提升其他电池性能指标之前需要首先跨越的‘障碍’。”仝志明认为,电解液易燃烧是电池安全性能最大的威胁。为此,微宏以改进电解液为突破口,用8年的时间攻关、研发了不燃烧电解液技术,从而在实现10分钟快充、长寿命的同时大大提升了电池安全性。并针对性地研发了耐高温的隔膜──在300摄氏度的温度下其收缩率不超过1%,进一步保障了电池安全。

基于“快充、长寿命、高安全”的目标,微宏已经形成了快充系列产品。微宏市场副总裁宋寒说,2009年,微宏推出了第一代快充电池LpTO钛酸锂电池,目前已有超过3000多套产品配套纯电动、混合动力大巴。“通过对钛酸锂材料改性,我们已经解决了钛酸锂电池胀气的问题。”他表示,该产品在重庆已经投产运行超过6年,抽查显示,其中运行最长时间的电池系统,容量衰减率不到7%。此外,配套伦敦双层巴士、运营2年以上的近1000套LpTO产品也运行良好。

2013年微宏推出了能量密度为120瓦时/千克的第二代快充电池LpCO锂电池,产品采用微宏专利技术──多孔复合碳作为负极材料,有效增加了充电时锂离子的嵌入通道。目前LpCO锂电池已达到该公司产品出货量的80%。

“今年上半年,我们将推出第三代快充电池,其在保持快充、长寿命的同时,能量密度达到170瓦时/千克。”仝志明表示,与第一代快充产品相比,其能量密度提升近1倍,能量密度提升将为快充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仝志明说,接下来微宏还规划推出230瓦时/千克、300瓦时/千克的快充产品。未来,微宏将进一步利用快充电池在快充、长寿命、高安全以及储能方面的优势,以全球纯电动城市公交为切入口,辐射至纯电动出租车、乘用车领域,最终形成供电、用电、储电的完整闭环,这才真正是动力电池的未来价值所在。

分享到:

关键字:微宏动力 储能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