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中国风电行业发展之困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 发布时间:2013-01-25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2012年5月8日,国内最大的风电企业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锐)因“解约门”再度暴露在媒体的闪光灯下。
 
    多名应届毕业生网上爆料,华锐解聘数百名2012年应届毕业生,“解约门”事件由此发酵升温。对此,华锐以公司发展方向调整作为解释。但参考该公司一季度财报不难发现,净利润同比下降87.06%才是此次华锐“解约门”的真正根源所在。
 
    “解约门”所折射出的,是华锐的发展之困,更是中国风电行业的发展之困。
 
    华锐之殇
 
    从昔日的“中国风电冠军”到如今深陷“专利门”、“质量门”、“解约门”的泥沼,华锐在6年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发展历程。华锐无疑是剖析中国风电发展的典型样本。
 
    2006年2月9日,华锐注册成立。此后,国家出台一系列风电产业扶持政策。同年6月,通过消化吸收从德国引进的1.5兆瓦风机技术,华锐风电抢在竞争对手之前生产出第一台国产化1.5兆瓦风机。占尽先机的华锐成为国家扶持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额并网、电价分摊、财税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五大电力集团为在全国跑马圈地刺激下产生的对风电整机的巨大需求,给华锐提供了快速膨胀的土壤。华锐的净利润从2007年1.26亿元猛增到2010年的28.55亿元,“华锐速度”成为中国风电行业的标志。2011年1月5日,华锐以90元/股的发行价登场,这一价格突破了主板市场20年来发行价的最高纪录。
 
    然而,当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庇护不再,曾经的“华锐速度”难再延续。
 
    2011年6月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点名批评华锐的海上风机“质量有问题”:“我建议风机厂在想海上风电的同时,把陆地风电的问题赶紧解决好。现在问题太多了,尤其是华锐。”施工中安全事故频发,隐隐流露出华锐对其装机质量、机组质量控制的乏力。
 
    祸不单行,在质量遭到行业普遍质疑的情况下,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了华锐与美国超导的风机知识产权纠纷案,华锐再度成为国内外商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对华锐企业道德品质的质疑也甚嚣尘上。
 
    如果说机组与装配质量与专利问题是华锐的内忧,那么快速膨胀而无序发展的风电行业,则是华锐的外患。
 
    2006年到2010年的利好政策刺激了中国风电业的快速发展膨胀,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国内风电行业开始面临无序竞争、产能过剩、并网受阻、刺激政策转向等不利因素影响,发展势头急转直下。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毛利率为负值的情况。华锐今年4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5675.87万元,同比下降87.06%。
 
    把脉风电
 
    华锐之殇,亦是中国风电行业之殇。冒进式发展、依靠政策现象严重、不重视质量与专利,让如今的中国风电业如水上浮萍,缺乏根基。
 
    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各方资金纷纷涌入风电市场,大小风电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国风电行业的企业多达80多家,仅当前上市的A股公司中就有12家风电企业。风电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贪大、冒进的态势在业内饱受诟病。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列入重点调控目录。
 
    为了争夺市场,风机制造商使出了浑身解数,激烈的价格战又使得企业毛利率进一步下降。2007年之后的四年时间,一台1.5兆瓦的风机价格下跌了一半。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秘书长李若梅认为,过去五年风电行业发展靠的是地方政府政绩和GDP的推动,无序发展造成的隐患必然会在政策收紧时集中爆发。
 
    此外,对机组质量的忽视也成了中国风电企业的通病。仅在2011年,国内风电机组就发生二十余起重大事故,其中倒塌的有5起。除了机组质量问题,另一更大的问题是风电稳定性对电网造成的冲击。
 
    电监会专门通报了三起风电脱网事故,并提出风电机组必须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各家风机制造商必须要在现已投产的风机上每台增加5万~50万元的低压穿越改造成本,更大的影响在于,风电的不稳定性使得风电项目审批核准难度加大。
 
    过度依靠政策,忽视质量,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风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缺乏足够的科技积累和积淀。
 
    目前,中国的大型风机制造商,无一不是通过购买风机生产许可证,引进国外成熟机型,借助中国对于风电行业的政策,快速在国内市场推广,自身在风电领域内的技术积累则相对薄弱。
 
    调整与洗牌
 
    经过5年高速发展的风电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冷却期。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已经出现小风电制造厂商处在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倒闭潮必然是会出现的,这是目前风电市场需求所决定的。”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尽管目前没有具体多少家企业关闭的统计数据,但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施鹏飞指出,风电行业的整合将会陆续发生。整合方向有二:一是风电场兼并下游制造企业,从下往上延伸产业链;二是风电企业之间的互相兼并。大唐收购山东华创风能70%股权就是一个行业的信号。这意味着,行业的整合动作将会越来越多。
 
    而未来行业洗牌更为残忍。业内人士的一个共识,最后能够留存在市场上的风电整机制造厂商不会超过10家。
 
    “我们预计,风电制造业最终会整合至3~5家龙头企业,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银国际研究部副总裁姚圣分析指出,行业发展至今,整合已经在所难免。但不会因此造成停顿,这是一个前进的淘汰过程。
 
    尽管市场如此,但从长远上来看,以风能为代表的可持续能源必然是我国能源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方面,我国风电的资源储量丰富,目前利用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受限于风电技术所导致的机组稳定性,才让全国的风能电站有30%左右在“晒太阳”,没有运转。以风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如果技术进步了,电网瓶颈消除了,那就不会再出现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了。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将会延续,急需新能源发展。专家预测,到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可能高达45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新能源领域必须加大投入才能确保消费比重稳定提升。根据初步分析判断,要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5%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应达到1.5亿吨标准煤以上。
 
    随着行业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并网瓶颈的破解,中国风电产业正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可以预见的是,历经洗牌和调整后的中国风电设备行业,将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到:

关键字:中国 风电 行业发展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