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内需疲软,刚过去的2012年,对我国光伏产业来说祸不单行。面对困局,光伏产业如何突围?
过于依赖国外市场酿危机
21世纪以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加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光伏生产大国。
2001年,我国推出“光明工程”计划,预期依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解决我国2100万偏远山区居民的用电问题。
2002年,无锡尚德公司第一条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用。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光伏产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缩短了15年。
2003年~2005年,我国光伏企业在德国市场的拉动下,纷纷建立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产品产量迅速增长。洛阳单晶硅厂与中国有色工程设计总院组建的企业中硅高科,自主研发了12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我国首个300吨级多晶硅生产项目投产,拉开了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的序幕。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促进了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
2007年~2010年,我国光伏产业每年上一个台阶。2011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5家企业产量列入全球前10名。
然而,在行业繁荣的背后,危机逐渐产生:我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欧美市场,大多数产品直销海外;大部分光伏企业依靠扩大产能获利,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产业链等领域存在问题。
贸易壁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11年,在欧美各国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增多的情况下,多国陆续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光伏产业步入“寒冬”。
2011年10月,德国光伏企业Solar World联合其他6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我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终我国产品被征收最高达249.96%的反倾销关税和最高达15.97%的反补贴关税。
这个事件,推倒了我国光伏产业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后,欧洲国家效仿美国,出台“双反”措施。印度反倾销局也在2012年5月收到印度相关业界申请,要求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虽然印度光伏市场小,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少,但有可能引发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双反’调查案。如果北非、中亚、南美等地跟风,我国光伏产业或许会遭遇‘全球性围剿’,失去这些市场。”专家表示。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近几年,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光伏产业处于起步后的平稳发展期,这些国家很可能出台贸易保护政策。而“双反”风愈吹愈烈,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申诉事件。
截至2012年5月,我国光伏企业平均开工率不到50%,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停产。
政策为光伏企业打开“保护伞”
面对危机,我国相关部门努力给光伏产业打开“保护伞”。
2012年2月,工信部公布《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会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多晶硅领域领先企业达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万吨级生产规模,光伏组件成本降至7000元/千瓦,发电成本降至0.8元/千瓦时。
2012年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支持的光伏装机容量总规模或达15000兆瓦。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启动金太阳示范工程,获批建设的总装机规模达45400兆瓦。2012年10月,国家电网发布相关文件,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全额收购企业富余电量。
今年以来,我国向世贸组织提出启动WTO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协调解决我国与欧盟的争端。同时,我国针对美国、欧洲的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结果准备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预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遭遇瓶颈,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发展契机。在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率先完成产业调整的企业,可获得扩大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