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治理雾霾会不会是电动汽车的机会?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2013-01-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1月23日,北京市环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根据北京市防治大气污染需要,国务院批准北京市将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北京市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简称"京",相当于欧洲5号标准)。
 
  这消息与满天的雾霾一起到来,格外地意味深长。对于汽车业来说,大环境、大政策,那时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般来说,人们要改善生活品质,无非是衣食住行四大项,"食有鱼,出有车",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现代人们自然要用飞奔的汽车来达到自己的梦想,所以,汽车销量一年比一年上涨,各汽车厂家都赚得盆满钵满;人要过好生活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无法抑制的,所以,现在车满为患,路上水泄不通,小区遍地是车,空气一再变坏……所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比如拥堵、环保等因素出现问题,首当其冲的汽车可就要倒一下霉了。
 
  一次发生雾霾时,北京市环保局发布实施京五地方标准时,应该没有人会感到意外,只是不禁感叹:太快了吧?那别的事情如果有如此雷霆万均的处理手段的话,世界是不是应该更美好?有人感叹说:空气这东西,穷人要呼吸,富人也要呼吸,而且无法有"特供空气",而且,穷人在数量上占绝大优势,呼吸的氧气也多,所以,掌握着法规主动权的人,自然会尽快出手法规。
 
  说笑了。据有机构数据,空气变差,汽车有22%的"功劳",汽车与人争氧气,尤其可恶的是,它不像人一样只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还要呼出氮的化合物、硫化物、未完全燃烧的碳元素,而这个细微的碳元素粒,就是可恶的PM2.5的一部分。所以,当汽车与人争生存资源时,当然是汽车得让路。
 
  何况,现在只是提高排放标准,并没有在限制使用上动脑筋,已经算得非常不错了。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支持的。
 
  但是,就算执行京五标准,那空气也难得一下子就好起来。扬汤止沸,何如釜底抽薪?干脆不用石油产品汽车了,全用电动车,不正好?另外,也正好是机会推动电动车的发展。
 
  当然行不通。就像京五标准实行了,不可以让以前售出的不达京五标准的汽车全部停用一样。
 
  但是,出台相应的电动车扶持政策以及相关的设施建设,却应该有着不弱于推行京五标准的速度和强度。有人说:电动车运行不安全,电动车不可靠,等等。似乎是非常有理由。
 
  实际上如何?
 
  比亚迪的E6在深圳作为出租车安全运行两年。而伦敦亦将引进50台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组建伦敦第一个纯电动出租车队。至于比亚迪的K9大巴,也是在加拿大、巴西、保加利亚遍地开花,至于国内,甚少。除了深圳、天津、昆明、武汉,基本未见动静,墙里开花墙外香。王传福说:如果哪个城市用我们的K9和e6,我们可以考虑去建厂。深深地体会到了地方对于GDP的渴望之情。
 
  而北京呢,都成了"雾都"了,还是未见有关新能源车的有关扶持政策落实。估计是等着北汽的新能源车上市吧。
 
  其实,有电动车的厂家实在不少,众泰、长安、上汽、奇瑞都有。这些年一直只听打雷不见下雨,除了因为本身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其不敢接受之外,没有规模经济,价格较高,也是一个原因。尽管国家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到了各个城市,却落实不下来。而且就算几个城市有了新能源的扶持政策,那也是冲着自己本地的企业产品而去。
 
  这样的结果,让消费者对于新能源、电动车更持不信任态度:如果是好东西,为什么只补贴自己本地企业所产?可见是不可靠,别落了麻烦。
 
  越是这样,新能源车越是无法推广。新产品推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市场越滚越大,相应的反馈信息越多,企业对产品的改进也会越多。反之则相反,产品始终停留在小规模的层面上,无法改进与推广。看似保护了自己本地企业,其实就算对于本地企业也是个伤害,因为本地市场到底没有全国大,二来,没有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新生事物无法茁壮成长。
 
  其实,这样的雾霾天,对于新能源车,可能还真是一个机会。作为大都市的北京,为了使人才不至于逃离,急需出台没有地方保护、没有歧视的扶持政策。就像京五的实施,人们不至于抱怨不至于不遵守一样,如果在新能源政策上推出更切实的政策,人们也会理解。毕竟都是为了大家能呼吸到良好的空气,使每一个人都活得更好。
 
  其实现在的北上广,很像六十年前的伦敦。那个《雾都孤儿》我们都烂熟与心,以至于现在还有不少人认为伦敦还是雾都茫茫。彼时英国的工业进程,跟眼下的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差不多,而后者显得更为猛烈一些。据有关资料,英国当时出台了许多"岢政"以治理环境,后发展的我们,更应该有着前车之鉴,有着更多的经验可以使用,让我们少走弯路。所以,看到实施京五标准应该感到高兴,哪怕我们个人因此而不得不做出牺牲。
 
  唯愿政策来得更快更周密一些,而不仅仅是京五。
 
  作为企业应该相信: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千万不要小眉小眼只图拿到政策的好处,而并不真心做产品做市场。历史经验可以证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必会促进生产方式、产品的巨大甚至颠覆性改变,而那些看得准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就会趁此机会崛起。最早的是蒸汽机车,后来是内燃机奔驰,再之后能源紧缺导致丰田的突飞猛进,现在,环保和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下,是不是该着电动车了?是不是该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突然上位了?
 
  企业自己,也不要一心指望着政策,眼前的雾霾,企业应该看到机会,如何研究消费者心理,如何定位,如何促销?相比对于政策扶持,其实更重要。哪个大国企的自主品牌超过了草根自主?对自己要有信心。
 
  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关键字:治理 会不会 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