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GW到10GW,从10 GW到15 GW,再从15 GW飞跃到21 GW,最后一举上升到35GW,且上不封顶。中国光伏发电 “十二五”规划装机容量被一次又一次的刷新。
然而,随着国内光伏电站大规模的兴起,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中国,伴随着中国市场的兴起,原本处于光伏中上游的硅片和组件厂商也纷纷进军光伏电站领域。然而,各个企业的心态却有所不同。有些是想专注于光伏电站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深耕市场的;有些人是想赚一笔就走,至于后期运营情况怎样则全不考;有的则纯粹是为了摆脱当天的困境,寄希望于在下游电站项目中捞一笔,对光伏电站的建设并无实际经验和技术实力。
一、光伏电站神秘“自燃”
据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小编了解,今年早些时候,近日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某光伏发电站的太阳能组件发生自燃,燃烧现场惨不忍睹。据了解,起火点发生在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的一个电控箱处,恰巧是一个防烟楼梯的正压进风口,导致室内烟气倒灌。火灾报警后未联动排烟风机,烟气弥漫,后消防车出动降火扑灭。
对此有网友调侃到“这个夏天,去欧洲看烟火,来青海听礼”。光伏组件频繁“自燃”产品质量不容忽视。光伏组件生产商应加强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工作,未来如果到处都是这样的景象,不仅是赔偿的问题中国制造的产品也可能受到抵制。事发当时幸亏有清洁工路过及时发现,否则那片工厂都将成为废墟!为方便光伏组件追溯索赔,应购买再保的责任险和质量险。

图1光伏屋顶的太阳能组件“自燃”

图2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自燃”现场
二、粗制滥造,电站爆炸
据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了解,目前我国格尔木地区有个别电站还没有投入试运营,“一投运就爆炸,怎么投?”相关人员说,去年由于一味赶工期,很多设备还没运到就先并网了,但这些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都很高,就算安装到位了也还需要调试周期,再加上设备验收时质量控制不严、技术把关不严,因此也有不少问题是由于设备质量造成的。“虽然大多数问题集中在升压和强电部分,但不少问题都跟逆变器相关,比如输出电压等级是否符合国网要求、是否具备低电压穿越保护等。也正是因此,逆变器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逆变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标准、技术规范是否按照国网的要求去做,也多与相关标准缺失有关,比如逆变器电压输出幅度太宽,700V进直流,200V交流出,缺少相关规范和要求,也让设备企业无所适从。目前各逆变器厂家技术路线不同、技术标准不同,又缺乏横向技术交流,国内对于35KV以下的串并结构以及电气配套设备又都是非标准化的,因此出现问题很正常。
三、设计不当,光伏电池板成牧草场

因设计不当,导致光伏电站运营后无法除草,杂草遮盖了光伏组件
据悉,去年青海全省总共建设了47个光伏电站项目,最后有43个项目顺利实现并网,累计装机量为1003MW,没有验收合格的4个项目大约在60-70MW。一方面原因是路条发放的比较晚,竣工期就到冬季了,路面硬化和绿化来不及做,场内垃圾也来不及清理,主要是环保不合格。所以当时圈内也流传着“预验收”这个名词,主管部门理解施工方或者业主因为工期短所带来的困难。
验收部门的理解和容忍应该是有限度的,在一些关键产品和设备上绝对是“零容忍”。一些并不具备技术实力和电站建设经验的光伏企业,在电站建设中采用的电池板是国内二三线厂商生产的劣等产品,支架质量不合格,甚至电站基座的施工也是不符合标准的,纯粹就是投机行为。
虽然现在的光伏产品其光电转化效率较之几年前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其实际的转化效率以及最终获得的电力只有理论数值的70%左右。比如,光伏电站运营过程中的遮阴、热斑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和使用寿命。
一些业内人士开始担心,大量原来从事组件生产的企业涌入开发光伏电站是否合理?匆匆上马的一些光伏项目是否真的能够正常运行25年?对参与光伏电站建设的企业应该有怎样的资历限制?一些中小光伏企业,可能过三五年就在公众的视线中销声匿迹了,谁来承担责任?等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规范的。
四、施工粗糙,小渠变大江

这个6米宽的坑原来只有1米,一个月前被大水冲成这样,大雨后水从昆仑山脉冲下来,黄河上游200mw电站不幸就在正前方,地基垮了,板子翻了,现在修泄洪道五、形象工程,电站纳凉
前段时间有网友在微博上披露了一张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拍摄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图片。该网友披露,该项目从查资料、立项、申请资金、安装、测试、写报告,花费了大量的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做的该课题。可是照片显示,安装好的太阳能电池竟然一律躲在树荫下乘凉。既如此,做这个课题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清华大学钱有多?

六、牵强附会,国际献丑
近日,同济大学大学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宣称该校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2012年欧洲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复合外皮生态住宅”主体结构已基本搭建完成。消息特别强调,搭建主体结构“经过十天的努力”。据OFweek太阳能光伏网了解,今年的竞赛共有来自西班牙、德国、法国、葡萄牙、埃及、罗马尼亚、丹麦、匈牙利、巴西、日本、中国等地的19所大学代表队参赛。19座风格迥异的太阳能建筑已竖立在比赛场地上,各参赛代表队均在紧张施工中。
根据比赛组委会的要求,各太阳能住宅的搭建必须在竞赛开幕式之前完工,随后将进行开放参观和评选。原定与9月16日举行的开幕式提前到13日举行,我校代表队的学生与工人们每天一早赶赴工地,一干就是晚上九点多,尽管西班牙中午天气非常炎热,大家仍旧克服种种困难,不愿停歇,在建筑主体结构完工后,目前已进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阶段。据工地负责老师介绍,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我校的“复合外皮生态住宅”在13日之前一定能顺利完工。
紧张的施工过程,不仅对学生们是考验更是锻炼,不仅要协同作战更要负责好各自的任务。暖通专业的赵诗佳同学说“竞赛的周期缩短,时间紧、任务中,为保证水暖电各系统的调试时间足够充沛,我们一进场就开始紧锣密鼓的工作。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在国内就已经预制好了防线板,校准位置很快就完成了轴线和定位,半天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电气照明的陆欣怡同学体会到“从一开始的一片平地,到如今光伏板装上了屋顶,每一位工人师傅、每一位同学都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就电气专业而言,前期在房子还未成型的时候,配合结构,建筑专业完成放线,放置钢梁,以及安装墙体等前期的工作。目前配合完成吊顶内线管的布置,桥架的安装,光伏板的安装及接线。”

同济大学在其新闻稿的最后表示“期待在本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好的成绩。”作为中国人,笔者也希望同济大学的学生们能够在大赛中夺得大奖,为中国争光添彩。不过,以笔者在光伏行业的从业经验以及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同济大学的参赛作品基本属于忽悠之作。

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人都很容易看出来,“复合外皮生态住宅”的 主体结构除了在屋顶铺设一些太阳能电池板外,毫无可圈可点之处。而这样的作品,随便一个光伏工程的基层员工都可以快速搭建出来。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何在?如果没有创新,那参加这样的比赛有何意义?
“不具备这方面实力的企业贸然投资电站,也很难保证25年的使用寿命。”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更是指出,光伏电站的利润率是以25年的使用寿命作为核算依据的,现在光伏组件质量良莠不齐,很难保证25年之久。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电站的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大量企业为解决产品滞销而涌入,是把眼下的危机转移了,但却给未来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中国的光伏市场在启动,制度和标准还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中,能源结构关系大国发展,抱着投机赚一笔就撤的心态纯属祸国殃民,被卡住的项目终将变成一堆垃圾,与生产绿色电力的初衷完全相反。希望未来建设光伏电站都是抱着造福子孙的心态和使命来践行的。(文/艾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