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带一路”战略,为能源产业拓展了无穷的发展空间。我国着力深化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拓宽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在全球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持续提升。2017年,面对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部署,面对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的新要求,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为丰富“一带一路”的能源内涵谋良策、出实招。
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高国际能源话语权
主持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之下,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在国际化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及挑战。在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方面,我们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什么?面向未来,能源行业又该如何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更加积极稳健地拓展全球能源视野呢?
谢克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伟大实践。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基于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应充分评估并化解风险,服务企业“走出去”,从而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建议创新全球能源治理模式。依托“一带一路”、放眼全球,以产业发展、金融运作、规则制定、人文交流为抓手,显著提高国际能源话语权。其中,在完善金融运作方面,要从重视资产建设规模转变为规模和效益并重,要在关注能源价格的同时更加重视风险对冲,要依托“一带一路”推广人民币结算业务,建设亚洲乃至“一带一路”沿线的能源金融市场中心和定价中心。在重构治理体系方面,要从适应规则转为构建规则。一方面,需要在各种国际场合和会议上积极、强烈地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并和IEA、OPEC、能源宪章组织等国际能源组织做好协调;另一方面,结合政治外交、经贸合作、国际组织建设等逐步进行新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有序布局。在加强人文交流方面,要注重传播中国好声音。
张蕴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
“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开拓新的市场,而是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将我国的发展能力与相关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促进参与国的经济发展,最终创建新的增长地区。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所强调的全球市场开放,反而加剧了全球经济增长差距和分配不均。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要通过倡导新型的互利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是对原来的以推动市场开放为主的经济全球化模式的纠正。
我国企业在积极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应该加快建立统一的企业经营规范,从而在投资对象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形象。
周吉平:全国政协委员
“一带一路”是“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国家重大决策构想,油气合作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作为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屡创新高,能源安全令人担忧。此外,我国还面临着海外油气资源获取难度增大、原油定价话语权薄弱等问题,与我国能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一带一路”区域内油气资源丰富,通过合作,可以拓宽我国油气的进口渠道。
石油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国际油价,来自另外方面的挑战即是地缘政治更加复杂多变。“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尤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影响世界油气格局的重新布控。在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走出去要做好以下转变,即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的新乐章;要从过去追求规模速度,到追求质量效益的转变;要从过去资本输出,转变为制造标准、技术、人力资本的全方位走出去;要从过去被动适应国际贸易规则,转变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定价中心的建设。
迟福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当前,经济全球化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面对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等全球化逆潮的严峻挑战,我国坚定自由贸易战略,重在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从现实情况看,在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产能合作的同时,要加快构建自贸区网络,形成“一带一路”的制度安排。
从现实看,“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基础设施落后,各种形式贸易壁垒盛行,重货物贸易、轻服务贸易,导致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程度比较低,贸易成本居高不下。推进“一带一路”进程,要以基础设施为依托,以产能合作和服务贸易为重点,以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自由贸易区网络为重要目标。
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签订了各种相关合作协议,但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尚未取得大的突破。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构建自由贸易的制度安排。建议将“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上有条件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提升为自由贸易区,消除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推进资金流、物流、人员流动的便利化。如依托中巴经济走廊,逐步将瓜达尔港打造成以能源资源储备加工为重点的自由贸易区;依托中俄蒙经济走廊,推进以能源矿产电力等产业为重点的中俄、中蒙跨境自由贸易示范区建设。
魏明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商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副会长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议以东北优秀大型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的配套生产,并以香港作为区域内融资、经贸的枢纽,在东南亚国家建设综合产业园,向其出口装备、进行工程承包等合作,符合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各方利益。
建议以东北优秀大型企业为龙头,建立全产业链综合产业园。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大大推动了用电需求,但发电能力的增长未能满足需求。印尼政府目标是,2015年到2019年间,电力产能总投资超过500亿美元。钢铁行业情况亦然。
因此,可首先建立电厂、钢铁厂,提供产业园必要的能源与原材料,之后再引入相关应用行业,如家电、汽车和造船等板块,打造上下游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产业园,改善当地相关产品需求剧增需依赖进口的局面。把我国的产业园创造出品牌效应,并形成可复制模式,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
跨国电网互联服务“一带一路”
主持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基础和重要内涵。在这其中,开展国家间的电力互联颇受关注。各位代表委员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方面有什么建议?
刘振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
放眼全球,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三网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推进三网融合发展,要抓住能源网这个关键和短板,核心就是要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特高压交直流技术的诞生,令电力行业迎来了重大技术突破。特高压技术也成为了全球能源网构建的基础。全球能源互联网平台将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配置,这对我国能源转型是一股重要推力。对很多存在先天性能源匮乏问题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也将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抓手。
预计至2025年,清洁能源的经济性将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市场将推动能源消费的选择发生重大转变。通过将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在东南亚、南亚等能源资源及环境负载能力均不足的国家和地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同时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周文重:全国政协常委、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发挥我国自身优势,“三电先行”,带动“一带一路”倡议系统性落地。在国际秩序与规则转型期,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有关产业的标准或规则体系转型升级。在电信、电商及智能电网领域,我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世界级的领军企业,握有强有力的话语权。以智能电网为例,我国已在特高压输变电网络智能化方面领先各国一步,而且还以我国为主成立了“全球智能电网合作开发组织”,为跨国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沿路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资规模大,见效周期长。但跨国电信、电商、电网的互联互通建设,则不仅具有投资规模相对小、周期相对短、系统性落地相对较易的特点,而且我国企业在这“三电”领域,都具有制定标准规则的技术实力和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三电”先行,实现互联互通,将为我国在其他领域的互联互通建立起系统性制度性框架。
王抒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济师、国网西南分部主任
我国在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特高压电网建设方面具备经验与技术双重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战略局面。有必要以电网建设作为打开局面的“先行军”,进一步加强电网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带动作用。
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特高压输电工程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基地、西北大型新能源基地的主要电力送出通道,未来也将成为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石。建议发挥政府宏观谋划和引领作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由国家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对电网企业和电工装备企业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针对电力合作领域出台具体的支撑规划和落地政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合作协议框架,充分利用我国政府外交力量、资源,建立政府间合作协议框架,有序开展“一带一路”电网基础设施项目;加大政策性基金、金融和保险机构对参与“一带一路”的电网和电工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武钢: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在新疆建设“一带一路”电力枢纽,以促进中国与西部“一带一路”区域沿岸国家开展能源互联互通。一方面原因是,新疆地处“一带一路”战略核心地带,与八国相接壤;另一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已经投入巨资建立了多条与东部省份互联的特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是打造“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枢纽调度中心的最佳基地。
建立能源大通道,推动实现跨国能源交易,可以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纳入新疆能源供给圈,以电换油、以电换气,不仅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的互联互通,而且还可助推新疆的电力装备和风电光电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进而拉动新疆经济的繁荣发展。
朱逢民: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国投津能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积极响应。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和先导领域,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等方面都积极支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条件基本具备。
建议,一是将全球能源互联网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框架体系,加大宣传和推进力度,支持与周边的国家电网联网项目建设。二是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打造成为中国能源外交的重要国际平台,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将超大型城市电网作为支撑全球能源互联网落地的重要枢纽,在天津地区打造城市能源互联网,有效推动城市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