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与宝洁的两次对簿公堂胜诉之后,南孚小股东们仍旧在担忧,南孚何时才能回归到正常和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三大矛盾:业绩利益多受损
拨通蔡运奇的电话时,其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在为南孚的未来出路而忙碌着。
作为福建南平大丰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大丰电器”)的总经理,蔡运奇还有着南孚电池小股东的双重身份。
2005年,当宝洁公司通过收购吉列成为南孚电池的大股东之后,蔡运奇曾经对大公司收购存有很多幻想,可是,几年过去了,曾经美好的幻想已经变成噩梦。现在的他,一方面为南孚的发展与宝洁控股之间的矛盾而苦恼,一方面更在为南孚的未来四处奔走。
蔡运奇说,现在的南孚和宝洁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首先是小股东和大股东之间的矛盾:宝洁公司收购南孚之后,一直保持着78.775%的高度控股权,而其他三家股东分别是占据12.344%的南平市国投有限公司、5.531%的大丰电器和仅占3.35%的中基企和。
而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在南孚的11名董事会成员中,有9名来自控股方宝洁,其余两名来自南孚第二大股东,而大丰电器和最后一名小股东则没有机会参与董事会。而且,公司章程还规定,只要有7名董事同意,董事会就能达成决议,而这也从侧面证明,南孚的命运正紧紧掌握在宝洁手中。
而其它两大矛盾也都从这一主要矛盾中酝酿而生。先是董事会决议借助南孚在全国的销售渠道销售宝洁公司另一款电池产品金霸王,使其打开国内市场;接着是在尚未经过董事会决议的情况下,投资新项目“雅典娜”,“初步统计,损失可能达到1.3亿元”。
而这些矛盾带来的,不只是南孚本身市场业绩的下滑,还有南孚小股东们利益的损害。
两场官司:宝洁方面均败诉
面对这些矛盾,南孚的小股东们决定奋起反击,曾先后两次与宝洁公司对簿公堂。
2007年12月,大丰电器第一次起诉,理由是宝洁利用南孚的销售渠道代工、销售金霸王电池。4年后,大丰电器胜诉;之后,另一小股东中基企和再次起诉宝洁利用其在南孚的实际控制地位,使得南孚在“雅典娜项目”设备采购中多支付成本达上千万元,应予承担赔偿责任。2013年2月5日,判决书下达,宝洁再次败诉。
但两次胜诉的结果并没有使宝洁公司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更没有思考给南孚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样的局面也让蔡运奇和其它小股东们更加担心南孚的未来。
“这么多年,宝洁并没有给南孚带来之前承诺的资金、技术等,也没有资本性投入。”蔡运奇回忆,宝洁唯一一次给南孚投资了几千万元修缮厂房的墙,还是因为2011年发大水,厂房被冲垮。
如今,南孚使用多年的设备已经开始老旧,南孚的经营团队曾经多次提出更换设备,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
一个担心:南孚未来将消失
南孚,一个1958年建立的老厂、中国第一家引进碱性环保电池、曾在国内销量和总产量位列第一、土生土长的国产品牌,如今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蔡运奇说,虽然宝洁控股之后,也为南孚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财务制度、软件管理等,对于提升南孚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总体上并没有给南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相反,现在宝洁的另一款电池产品金霸王凭借南孚曾经的销售渠道在中国的市场慢慢打开,侵蚀着南孚的市场;另一方面,宝洁公司迟迟不打开南孚的国际市场,只让其在日本部分销售,导致南孚的外销排名和产量已经不再是当初的第一名,这对于一个全球第五的碱性电池生产厂家来说,无疑是让人担心的。
让小股东们更为担忧的是,宝洁之前曾经在中国的收购经历和结果也并不理想:1994年,宝洁公司与当时市场上响当当的国产品牌熊猫洗衣粉组建合资公司,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如今,在市场上却再也难以看到熊猫洗衣粉的身影,这也给外界留下了宝洁靠收购等方式消灭竞争对手的印象。其实,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外国企业争夺中国市场的惯用套路。早在1994年,联合利华就“控制”了中华牙膏,令中华牙膏市场逐渐萎缩,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后来,又有小护士被欧莱雅收购之后遭“雪藏”的案例;曾经家喻户晓的“大宝,挺好的”大宝,被强生收购之后业绩也大幅下降,品牌关注度大大降低的。不止如此,美加净、丁家宜、活力28……掐指一算,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已经有十余家。如今,蔡运奇也非常担心,这些悲剧,会在南孚继续上演。
“当时被收购时确实经验不足。如今看来,如果要被同行业竞争产品公司收购,确实需要仔细考虑一下。”蔡运奇说,现在他和南孚的小股东们最希望的是,宝洁做出让步,认真考虑和尊重其他股东的诉求,从发展南孚和能够长期合作的大局出发,改变法人治理结构,退出或让出绝对控股地位,以使全体股东能够在同一个天平上,平等共同地参与南孚的决策,共同发展南孚。但到现在为止,南孚的小股东们依旧无法得到更多与宝洁方面沟通的机会,愿望仍遥遥无期。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品牌之间的国际化并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宝洁收购南孚只是其中一个案例。但是,中国品牌被收购之后命运大多不佳,因为在被国际对手收购后普遍存在着“靓女出嫁”之后被“雪藏”的情况。“能打过的就打,打不过就买。”在李光斗看来,这些外资竞争对手并非真的要把中国产品收购进行业务拓展,而是从竞争策略出发,剑指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