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动力电池能否弯道超车? 听听专家怎么说

作者:陈春燕 来源:盖世汽车网 发布时间:2017-03-3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动力电池技术能不能占领制高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焦点,目前世界范围内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集中在三个区域,分别位于德国、美国,及中日韩所在的东亚地区,我国电池企业数量最多,产能最大,但是在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竞争力。

众所周知,零部件强则汽车产业强,正是因为零部件领域的相对弱势,导致中国汽车产业依然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因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零部件产业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董建平认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发展,不能重蹈传统汽车产业不重视零部件的覆辙,最终造成被合资企业抢占市场,自主品牌被边缘化。

随着新能源补贴的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紧迫,最严峻的考验就是成本问题,而动力电池责无旁贷。无论是电池企业还是整车企业都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当政府购车补贴淡出之时,就是外资与合资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之日。

,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吴志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则认为,产业转型升级要有自己的研发优势,目前我国零部件弱,但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可能扭转这一局面,在新能源电池方面掌握技术优势,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就发展迅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来说,比亚迪、宁德时代、沃特玛等企业已表现出强劲的攻势。

另外,吴志新围绕研究背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和燃料电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愿景目标、发展路线,解读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他提出,我国在电池及管理系统方面,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大规模生产控制能力与系统集成能力仍落后于国外,整车电控系统目标设定和功能分解工作不够系统;在机电耦合系统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明显,表现在集成化设计能力与输入转速范围的落后上;而燃料电池于国外的差距表现在寿命低、成本高、催化剂及质子交换膜等关键技术产业化能力弱,因此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应该在技术水平、产业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大功夫。

关于动力电池系统测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北汽新能源电池工程部部长杨重科、CATL产品研发总监胡建国分别从标准法规、关键性能评价要求、安全性分析方面予以阐释。

,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王芳

有消息称,目前工信部正在对动力电池规范门槛做修订,在产能、生产条件、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设置新的准入标准,王芳女士则称,有关部门将于4月6日讨论新的GB标准的制定,或许新的准入标准将指日可待。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王芳对动力蓄电池的标准体系、安全测试、单体测试评价以及热—电化学耦合测试评价体系进行详细阐释。她表示,虽然动力电池准入标准一直在变,但是新的标准是在现有国标的基础上做出的调整,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相关企业消除产品或设备“半途而废”的顾虑。

,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

北汽新能源电池工程部部长 杨重科

对于动力电池来说,标准的参考来源还应该取决于消费者,而电池安全、冬季电池衰减、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一直是消费者的痛点所在。因此,北汽杨重科针对目前用户主要痛点,结合整车性能指标,从能量、功率、充电、低温、寿命以及安全六大方面分解出动力电池关键性能指标。针对这些性能指标,杨重科展示出北汽新能源现阶段将在电池能量密度方面持续提升,同时在安全领域继续深耕,持续推进模块化、标准化发展,并结合低温性能、快充性能全方位改善并提升用户体验。

,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

CATL产品研发总监 胡建国

动力电池作为一种非常活泼的高能量载体,在不需要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本身就能够因能量非正常状态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量,所以要求能量必须以可控的方式进行电能和化学能的转换和流动,对系统集成能力要求很高,基于此,CATL胡建国结合动力电池的特性和安全设计的思路,总结出电池系统产品安全。

,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电池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李丽

近两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飙升,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也进入高速发展期,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多,必须承认废旧电池将会给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李丽教授从经济和资源的战略角度展示了废旧锂电池回收的巨大意义,并从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方面讲述了锂电池回收的方法。由于目前废旧锂电池回收效率并不高,李丽建议各企业应该从源头就建立起完善的回收机制,不至于动力电池流入市场“有去无回”。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