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优化存量推动多能互补快速发展
统筹风、光、水、火多种能源协同运行,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多能源互补互融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推进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新技术的生产、消费、输送、应用,对于拉动投资培育新业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顾平安在3月29日召开的2017“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应用座谈会上表示。
存量为先,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多能互补关键在于调节,参与方需统筹自身优势,加强协调合作,促进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深度融合。”正如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启仁所说,优化存量,已被业界视作推动我国多能互补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多能互补工程,关键在于突破风、光、水、火电之间的壁垒,根据资源禀赋调节风火电、储配能源的制约,统筹多种能源协同运行,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我国体量庞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对促进能源消纳、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多要求。如何平衡“跳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稳定的电力系统,成为破题关键。
目前,储能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协同生产已成为多能互补工程的主要运营模式。根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完成的模拟实验,添加储能系统可使可再生能源发电稳定性与火电趋近,帮助整个电力系统形成较为平稳、相对可控的发电曲线,大大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储能系统为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提供更多可能。”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华北院新能源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田景奎在座谈会上说,中国能建首创风光储联合调度模式,有效解决了新能源的大规模供给,实现了风电、光伏、储能、蓄电系统及智能电网输电的友好互动和智能调度,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供给提供可靠支撑。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各省(区、市)新建产业园区采用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的比例达到50%左右,既有产业园区实施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改造的比例达到30%左右,为多能互补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政企各尽其职,统筹多能互补
“希望多能互补项目能够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以促进行业发展提速。”座谈会上,多位与会代表呼吁,在同等条件下多能互补项目优先参加市场分配、优先享受新能 源总量控制指标分配,以加快我国多能互补示范工程的发展脚步。
吴启仁表示,推动多能互补示范工程,需要地方政府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地方政府不断完善地区能源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打造“个性化”发展路径,并统筹电力、热力、天然气、给排水等相关领域的共同发展,协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多能互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聚力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对可再生能源的兼容性,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能源服务模式向用户侧靠近,实现多能互补系统的智能运行。
对于示范工程的推进模式,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陈铮建议,需以资源禀赋为基点、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促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政府“有形的手”发挥引导作用,围绕新城镇、新产业园区及大型公共设施等城市建设工程,将可再生能源利用嵌入城市发展之中,覆盖冷、热、电、气、水等多种模式,最终形成综合能源利用网络。
“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开展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集成研发,力争在3年内实现百亿阳光。”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电站事业部副总裁胡兵表示,近年来,阳光电源通过将每年收入的35%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升级速度,其出品的智慧阳光发电系统囊括了风电、光伏、储能、微电网等多种模式,对于推动能源体制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未来,多能互补市场规模将在一年内达到2000亿元,每年将吸纳投资金额超过5000亿元。”陈铮表示,据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的通知》,首批示范工程原则上应于今年6月底前开工,在2018年底前建成投产,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多能互补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更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凝聚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