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4月24-2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圆满召开,来自中、美、英、德、澳、日、韩等国家的1400余位嘉宾到场参会。大会共邀请140余位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产业热点话题,发表了一系列精彩演讲,中国储能网将向读者传递本次大会最具价值的声音。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研究员、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崔光磊,在“先进储能技术专场”,以《“功能兼备”的固态电池动力系统》为题发表演讲,现将演讲主要内容发布,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研究员、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崔光磊
崔光磊:大家好,首先感谢大会的组织方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给各位专家同仁汇报一下我们的工作,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功能兼备的固态电池的动力系统。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专业做电解质的团队,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广泛的应用在电动工具上面,目前在电动车的应用有两个问题,第一是里程焦虑问题。怎么提高目前的电池容量密度呢?就分短中长期的策略,短期内我们主要是改良现在的锂电池。我们知道随着能量密度的提升它的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怎样解决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高它的安全性能的问题?这里可能有一条必由之路,就是标准的固态锂电池的路线,这样我们国家才有可能实现这个路线图。固态锂电池的优势就是高安全性、无爆炸危险。固态电池可分为无机快离子导体和聚合物这两类,在这里因为单一的电解质体系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方案,采用刚柔并济的理念,刚性材料跟柔性材料之间还可以相互作用,来协同提升例子传输性,这样我们可以在材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照顾能量的提升。在这里我们开发了很多刚性骨架,提供高力学性能和尺寸热稳定性能。
在这样一个设计的理念下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刚柔并济的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我们在5V的高电压体系做了很多的工作,找到了一些目标的化合物。另外我们通过原位自形成机制解决固固界面的问题,我们去年开发的这种第一代的样品可以容纳密度达到250V,这个也通过了检测。深海电源是挂在舱外的,要耐受高的压力,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现在好像日本掌握了一种技术,这个深海电源的一种技术。从去年6月份我们就开始做相关的深海测试,首先模拟深海环境中压力仓的测试,从7千米开始做,然后做到1万米,有这样一个过程,6月份我们就通过了这个实验。做完了这个实验以后还要通过在模拟深海压力的环境中进行充放电的实验,我们折腾到今年的1月份左右才把这个模拟实验做完。深海所反馈的结果是我们做的固态电池下了6次的1万米,3次的7千米技术是非常可靠的。我们这个功能兼备实际上就是功率跟能量兼备,就是这样一个系统。我们在系统集成方面也在做很大的常识,我们基于CAN通讯及三模式控制方式来探索,希望能够达到功能兼备超长寿命。我们也在做一些储能的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类似的能量口,你需要多少能量我就给你送过去,利用我们的固态电池做一个储能的系统,为终端的能源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需求。感谢我们的组织单位、感谢我们的合作者。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