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7年4月24-2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苏州香格里拉酒店圆满召开,来自中、美、英、德、澳、日、韩等国家的1400余位嘉宾到场参会。大会共邀请140余位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产业热点话题,发表了一系列精彩演讲,中国储能网将向读者传递本次大会最具价值的声音。
大会开幕当日,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东,以航天智慧能源 创新驱动未来》为题发表主题演讲,现将演讲主要内容发布,以飨读者。
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东
王东:今天是我国第二个国家航天日,1970年的今天,东方一号发射卫星上天。所以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们航天在智慧能源,包括我们从事的一些储能方面的经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和汇报。
国家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非常接地气,很多技术也融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能源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例如电动汽车、储能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的报告分三个方面,首先讲一下国内能源的变革,能源变革为储能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怎么把政策用好,推动能源变革,今天大家齐聚一堂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国火电比例目前占到了65.4%,环境进一步恶化。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未来可能会逐步取代完全的火电。特别是多能源发电的智慧能源方案,需求量不断的攀升,前景非常广阔。今天我们聚了1400多人在这里,证明行业非常兴旺。
电力改革和能源互联网,“一改一网”是目前电力行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事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互联网作为一软一硬两个平台,向上托起了能源革命,向下变革电力企业,之间是负荷保障和支撑。一改一网为储能行业带来的影响,明确了储能未来的发展地位,是我们在座各位,企业也好,政府行业也好,应该关注的重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源互联网推动了智能储能的发展,我们通过智能发电,智慧储能,智能电网,智能用电,形成了一个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色的体系,推动了智能储能。我个人认为,能源互联网是自下而上推动电力体制变革的一个抓手,随着目前的技术进步模式创新,你不认可它它也在往前推动。电力改革引领了产业的发展,前面很多专家领导提到了,这个是国家层面对电力市场的革命,要求变革。储能参与到这个电力变革,会把这个蛋糕做的更大。刚才提到了储能的技术在发电侧、输配电侧、用户侧都大有作为,中国的特色也是政策指导,示范工程先行,创新技术支撑,新商务合作模式探索,我想中国对储能的支持,大体也会照这个方向来进行。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航天的智慧储能,智慧能源的定义,也很有争议,没有明显的界定,但是无论如何,智慧储能为能源智慧进行了深化,只有储能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介质媒体,能源才可能智慧。
从行业来讲,我们的产品还是来源于军用的技术,例如空间飞行器。我们的能源,我们的航天平台上有风电,光伏,还有天然气发电技术。在储能环节有锂电池储能。所以我们整合内部资源,也探讨过航天在新能源的发展中种类是非常足的。从清洁能源平台,能源生产、管理、服务,我们有一系列的架构,未来将继续夯实专业基础,发挥协同效应。这是我们航天智慧能源在这几个方面的架构,光伏电站、天然气分布能源,储能的EPC,我们都有相应的机构单位来承担。同时我们进一步发挥智慧能源云平台,从运维方面发挥价值。另外,我们在售电平台也有架构和运作。
这个是我们航天在专业基础方面的介绍,我们从核心的部件,太阳能、光伏、动力储能电池,包括天然气发电机组,到系统产品到服务,都拥有航天强大的技术优势。
电池储能是航天智慧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航天电源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唯一的锂电池产业化集团,承担储能产业发展的重任。航天电源是一个军转民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技术来源于811所,随着我们上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我们空间的储能电源已经全面迈向了锂离子电池时代,这也是我们20多年的努力,所以我们这个水平还是在国际上非常领先的。目前我们在空间的卫星、飞船、导弹都在全面的推广我们的锂离子电池。
我们还是专注在动力和储能两大领域,我们为新能源汽车、硅胶电力、通信网络、工业储能提供先进、安全可靠的成套方案解决和产品服务。
汇报一下我们在储能电源方面业务模式的创新,我们逐渐从军用电源拓展到了动力储能领域,在储能领域通过创新驱动,我们在应用端成迥的开拓了轨道交通、电力、通信、港口、机场等新市场,我们目前储能在节能环保方面,绿色GDP方面大有作为。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有安全型高比能量锂电池长寿命技术,我们有一个自均衡的技术,特别是一些后备电源长期浮充,这个能力是非常有优势的。同时我们还有高可靠、高精度的电池管理技术,BMS技术,设备的集成,包括远程监控运维的技术。
产品创新方面还有多能互补智慧能源,我们拥有标准化、模块化的光伏、光热、风电、燃气等多种能源,支持能源生产和负荷消纳,即发即用及双向传输。
产品方面再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航天电源的特色,2011年我们开始在运作的,国际商我们首次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在硅胶领域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高端应用领域,在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已经在逐步的取代铅酸、铅炭电池,上海全部新建线路全部采用锂离子电池。
在模式创新方面我们也想通过投资加运维,因为现在锂电池作为储能成本还算不过来,所以我们航天在这个平台上看中这个机遇,通过我们航天的平台,我们带资金、带技术、带产品,包括后期的运维我们来开拓市场,探索我们的新盈利模式。
还有一个是合同能源管理,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通过我们的全球的资金和产品技术介入,实现电价的共享,能源合同管理。
另外清洁能源参与碳排放交易,我们也很看中这个市场,是一个万亿级的潜在市场。
总体而言,航天通过自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能够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有效的减少碳排放,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绿色能源。
作为参与储能业务的企业,需要从产品、技术、服务方面提升竞争力,这是我们参与这个市场竞争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模式的创新,盈利的创新,以上是我的简要汇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