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3年金秋时节,当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发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真诚邀约时,恐怕谁也想象不到,“一带一路”这个发自一国之声,成效惠及全世界的倡议,在3年多时间里竟赢得了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所明确的合作重点。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能源行业以与沿线20余个国家建设了60多个油气、电源、输变电项目的成绩,为倡议的落地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支撑。
3年多来,我国能源系统在政策引领、蓝图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从充分利用高层访问推动“一带一路”共识凝聚,到与沿线多国对接能源发展战略;从将“一带一路”建设列入能源、电力“十三五”规划,到发布《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我国能源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保障,完善过程管理,搭建融资平台,围绕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进程。
3年多来,我国能源企业务实推进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电网公司成功中标巴西美丽山水电站送出一期、二期两个特高压直流工程,实现了国家电网在海外中标并实施的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华能集团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刚刚建设完成,投产运行后不仅将是巴基斯坦最大、最先进的火力发电厂,也是各项排放指标最低的绿色环保型电厂;中国电建采用中国规范、技术标准设计建造的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竣工移交,经受住了7.8级大地震考验,在南美树立起了“中国标准”;在建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提出后,中国在中亚地区实施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投资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能源合作项目,不仅增强了我国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更带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开发与能源建设,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无限活力。
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共享桥梁
巴基斯坦南部的阿拉伯海滨,广袤的褐色滩涂布满泥沙和碎石,大片洁白的风机有力转动着巨大叶轮,仿佛翻滚在沙海中的浪花。
时光倒退两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如今,这里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计划首批14个优先发展的能源项目之一,也是走廊中首个完成融资闭合并开工建设的中方投资项目──中国电建达沃风电场。阿拉伯海上空吹拂的风,已真正创造价值。过去一年,1.3亿千瓦时清洁电力能源浸润当地,有效缓解了巴基斯坦严重缺电的现状。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被誉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而能源,是激活中巴经济走廊的血液。走廊贯通后,能把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等通过能源领域的合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共振。
“我们要发挥走廊建设对两国务实合作的引领作用,以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作为“一带一路”重大先行项目,走廊建设全面提速。
古老的印度河流域远去了驼铃声声,一条崭新的中巴经济走廊万里飞渡,从雪山走来,向大洋奔去,令世界听到“一带一路”能源建设推进的铿锵足音:
在裘里斯坦沙漠,走廊是大片湛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中兴能源光伏发电站。
在吉拉姆河上,走廊是将大自然馈赠的湍急水流转变为清洁电力能源的三峡集团卡洛特水电站。
在富饶的五河汇集之地,走廊是投产在即的巴基斯坦装机容量最大的燃煤火电项目──华能山东如意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
在印度河流域,走廊是即将开工的蜿蜒曲折、千里飞架的默—拉±660千伏直流输电项目。
3年多来,中巴双方能源主管部门密切跟踪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目前为止能源项目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7月,包括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卡西姆燃煤电站、中兴能源光伏园、卡洛特水电站在内的11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总装机741万千瓦,总投资额约135亿美元。如无意外,除两个水电项目外,将有390万千瓦电源项目于今年投产,基本可以满足巴基斯坦近期电力需求。
创新合作范式在中东欧绽放新光彩
中东欧的陆地上,驰命走驿不再;波罗的海东岸,帆影几度沉浮。而今,“一带一路”正在重新塑造中国和欧洲的经济地理,创新中东欧合作范式。
欧盟高达3150亿欧元规模的“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探索中欧发展战略对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实践对接。中俄决定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
在中东欧这片神奇、瑰丽的古老土地上,宝石般散落的能源项目、蜿蜒前行的油气通道、交流合作的前沿技术,直指欧罗巴的内心和未来。
“一带一路”为有着深厚合作基础的中俄两国,燃起了全方位务实合作的新机遇。从西伯利亚科维克金气田和恰扬金气田,到我国黑龙江黑河,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绵延近6000公里,投运后每年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将温暖北国的寒冬。
以油气领域合作的突出成果为先导,中俄在核能、能源基础设施互联、电力、煤炭、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步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作为中俄两国双边合作的关键领域,能源成为两国发展战略的契合点。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俄以战略对接的方式深化利益交融,拓展共同发展空间。根据计划,欧亚经济联盟将于2019年之前建立共同的电力市场,2025年之前建立统一的石油、天然气和石油产品市场。
古希腊诗人荷马在《奥德赛》中赞美琥珀“闪烁着太阳一般的光泽”。中东欧古老的土地曾经沐浴在这样的光泽之中。
琥珀被誉为“波罗的海钻石”,标志着商贸繁荣的“琥珀之路”向西进入地中海沿岸,向东连接“丝绸之路”。千年斗转星移,“琥珀之路”和“丝绸之路”,在新时期迎来新的对接,放射出新的光芒。
中东欧16国,全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项目已经完工,二期项目已经签署贷款协议;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项目正在进行……一次次签约仪式、一个个项目开工背后,是“一带一路”与“16+1合作”在能源领域实现有效对接的具体体现。
油气合作推动中国—中亚关系步入新高度
将时钟的指针拨回至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倡议,得到哈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哈萨克斯坦也成为了第一个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战略对接的国家──提出了“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共同推动两国产能和投资合作、深化能源资源合作等内容。
3年时间过去了,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如今用“哈中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典范”这样的评价,为近年来中方推动哈萨克斯坦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点赞。
2017年4月14日,中哈两国合资建设的中哈天然气管道二期,即哈萨克斯坦南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以下简称“哈南线”)全线完工。工程投产后,不仅可令哈近半数人口告别无天然气可用、只能烧煤的历史,更是打通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天然气资源输送的第二通道,对确保中哈两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中亚地区一直享有“第二个中东”的美誉。地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核心区域,享有丰富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中亚五国,却因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体系滞后等因素,限制了该区域能源输出产业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深化,无疑为中亚区域拓展能源市场,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了可能。目前,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已建成,并成为中国西北方向的重要能源战略通道。而计划于2020年竣工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是继中亚A/B/C线之后的又一条连通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大动脉,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后,中国在中亚地区实施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投资项目。D线线路及后续设施建成后,中亚天然气管道输气总能力提高到每年850亿立方米,成为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输气系统,可满足国内超过20%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资源互补
为沿线国家注入新动力
尼泊尔,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高山国家,由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尼泊尔上马相迪A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2×2.5万千瓦。这个与国内诸多电站相比不过是个“小工程”的水电站,却能为严重缺电的尼泊尔贡献超过5%的发电量。
包括尼泊尔在内,电力短缺是南亚与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一个巨大能源问题。不仅限制了各国工业发展,并且恶化了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在能源开发、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有着明显优势,特别是在煤炭开采、水力发电、燃煤发电、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有较强的实力和技术,而这些领域当前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发展中正面临瓶颈问题。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中强调,“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而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互惠互利的能源合作正日益显现。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挺进菲律宾,获得菲律宾国家电网公司40%的股权,拉开了我国电网企业取得境外国家级大型输电网络特许经营权的序幕。从国际工程和劳务承包起步的“走出去”工作,开始实现了向跨国合作经营的突破。
2015年,由南方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和越南煤炭集团电力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开工建设。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越南以建设—运营—移交(BOT)投资模式进行的产能合作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约为80亿千瓦时,能满足越南南部重点经济区六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可极大缓解该地区的“电荒”问题。
2017年4月,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拉开投运大幕。项目投产后,将带动缅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同时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标志。
……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能源国际合作项目,正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引下落地生根,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矫健,沿线国家实现战略对接,推动优势互补的态度愈发积极。面对能源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全球能源治理话语权不断提高的现实转变,我国电力、能源行业定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动力十足的成绩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