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能源合作如何深入开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7-05-18 浏览:

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程度高、储量大、技术创新性以及广泛产业关联性等特点,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我国应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模式,推进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信用体系及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国际交流,促使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合作迈上新台阶。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和高速发展,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技术积累,在产品制造和工程建设上拥有明显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能源普及率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少问题,能源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规划实施,可以帮助沿线国家摆脱能源缺乏对经济的制约,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要抢抓“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积极与沿线国家沟通交流,通过产能输出、技术转让、直接投资、工程服务、经营管理等各种方式,深入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

就合作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我国可派出经验丰富的专家协助“一带一路”国家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分享我国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在企业层面,可再生能源企业可通过加入相关行业组织参与国际合作,与国外企业分享经验、共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开展技术合作研发、以及携手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就合作参加方而言,可再生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无论在技术研发、政策制定、资金筹集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要通过双边多边机制开展国际合作。就合作形式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控股、参股、并购、重组、股权投资、认购可转债、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合作,盘活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产能制造、技术装备、工程服务、经营管理等优势资源。

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建立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信用体系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应依托协会、联盟、商会等机构,根据新能源企业信用体系评价分析结果,定期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产品优质供应商名录》,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等细分行业目录清单,建立可再生能源产品白名单、黑名单制度,并大力推广,以此净化中国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关系日趋复杂,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建设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风险防控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中国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首先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同时应加强与相关金融、保险、信用等机构的深入合作与交流,帮助企业识别投资交易对象的风险情况。能源企业也要完善自身风险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防范国际合作风险。此外,应建设由我国企业主导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区,由中央政府机构背书,提高各类抗风险能力。

此外,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中国的先进技术走出去。制定可再生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技术指南,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可再生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与发展一批大的示范项目,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国际科技人才交流要本着互利共赢、保护知识产权、共享先进技术、集成优势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等原则,发展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促进各国技术优势互补。应着力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新型智库,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熟悉新能源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支持力度。

(作者供职于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