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能源车跑马圈地有点猛

作者:胡立彪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布时间:2017-06-0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中国)合资生产纯电动乘用车项目于日前获批,今年发改委在前5个月内批复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已经达到8个。而去年全年,获得批复的企业总共才7家。与发改委批复项目“放水”相应,各地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也在加速,目前在建项目超过30个,而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也突破170家。按照批复增速以及各大车企发布的产能规划估算,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将达到500万辆,远超《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产销200万辆的目标。

看到这些数字,人们脑海中会闪现一个词:产能过剩。而事实上,业内已经有人在提醒有关部门和整个行业小心这四个字了。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直言,当前新能源汽车增速太快,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在累计获得生产许可的4000多个车型当中,实际能够投产的车型只有1/4左右,很多车型的市场成熟度和竞争力并不是很强。受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刺激,上游产业也疯狂增长,而产能过剩问题也传导过来。数据显示,仅2016年投入动力电池领域的资金已超千亿元。若这些产能全部释放,动力电池将达到170Gwh/年的产能,这也将是需求量的7倍以上。

与需求对比,产能过剩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我们看到,2016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幅较前几年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销售50.7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远远落后于2015年产销3.3倍和3.4倍的增幅。与需求增速放缓相伴,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威尔森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显示,新能源的消费群与预期的以新兴人群为主有较大出入,而这些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节能环保的理念,而是冲着优惠补贴和不限号、不限行的政策规定去的。该报告提醒,随着补贴政策退坡及其他政策利好消失,新能源汽车价格优势不再,市场需求必将大幅萎缩。

不过,对于产能过剩的忧虑,也有人不以为然。有业内人士表示,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产能适当过剩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而且,市场发展的历程也显示,产能适度过剩有利于竞争,进而淘汰不合格企业。从全球汽车市场看,目前整车产能差不多是9000万辆的样子,而销售量却保持在6000多万辆,有效产能的利用率不足80%。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应该有一定的产能过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集中在2020年前后建成投产,届时,新能源车或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迎来飞速发展的局面。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所谓的新能源车产能过剩只是规划的产能过剩,实际不一定都投产。而且,任何市场发展初期都会吸引大量投资进入,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新能源汽车发展潜力大、规模大、有国家补贴且利润较高,都是吸引资本进入的理由。现在,新能源车正处于发展期,也是车企抢占新能源车市场的最佳“窗口期”,应鼓励车企参与者的进入热情。

即使如此,产能过剩问题还要引起足够重视。毕竟,车企投入热情过高,跑马圈地,大量烧钱,总会有负面作用。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所言,车企们现在多只关注量的上涨而忽略了技术的进步,这会埋下风险。而威尔森的咨询报告在提醒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还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发出警示——从新能源汽车剔除补贴后的实际支付价格来看,合资品牌的平均支付价格是自主品牌的两倍,但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一旦补贴退出,价格优势荡然无存的自主品牌将直面与合资品牌的技术和市场竞争。这意味着,对自主品牌而言,补贴政策的取消将启动第一轮新能源汽车的洗牌,而快速扩张的产能将成为一把双刃剑,市场规模做起来既可能是自主品牌对抗补贴退坡的主要战略,也可能使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和竞争力下滑的双重危机。

虽然大家都清楚,随着政府补贴退坡以及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这一新兴领域的增长会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增速也会逐渐回归理性,但残酷的市场淘汰不可避免。对消费者而言这种竞争会有更多利好,而企业搏杀之后,伤亡惨重,市场狼藉,也正显示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既然这是可以预见的必然后果,为什么不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呢?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