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6年,中国光伏行业经历了历史性的“630抢装潮。当下,有业内人士表示,为了享受去年的上网标杆电价和补贴,各大光伏企业已经纷纷在加班装机。因此,今年还会迎来新一轮的“630抢装潮”。
无独有偶,6月12日,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按照《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要求,核发了我国首批绿色电力证书。此前,因为有媒体报道称,绿证出台可“降低国家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强度”。这引起了业内人士对于光伏补贴是否会被提前取消的担心。
尽管业内专家表示,绿证只是补充,补贴不会取消。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随着电价推进,现行政府制定的火电标杆电价会逐步取消。目前在火电标杆电价基础上的光伏补贴,也会相应做出调整。
而面对必然减少的补贴,光伏企业除了抢装,还能怎么做?
如果回顾一下光伏产业发展历程,会发现无论是日本、德国还是美国,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对光伏进行补贴,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事实却告诉我们,通过不断扩张产能或者持续收购兼并而形成的“巨无霸”企业未必就能够走得更远。原因在于,它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在某一个领域做到份额最大,而仍然是一家传统但臃肿的制造企业。
相反,最后存活下来、并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必然是那些懂得扬长避短、并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的隐形冠军。
在经历了几轮光伏行业寒冬之后,最终还能存活下来的企业可以被归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企业重视成本控制,技术能力可能并非是它们的最大优势,但这类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压低各类支出,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低成本控制。或许这类公司的产品并不高精尖,但在普通的产品市场上,可以做到真正价廉物美;
第二类企业重视技术创新,它们通过努力提高光伏产品的光电转化率而成为行业的技术领跑者,或者探索独特的技术路线,结合最新的能源前沿科技,形成其他企业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独门绝招。总之,这类企业并不走量,但拥有很多的专利和在研技术,因此会被投资人看好
第三类企业重视商业模式,这类企业善于整合产业链,尤其是借助金融领域的力量,创造新的投融资模式。企业并不仅仅定位在制造领域,而是将生产与服务有机整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从传统的制造转型成为服务型制造。
在补贴尚存的时代,这三类光伏企业各具优势。无论能否成为其中之一,或者在光伏发电的其他应用领域找到新方向,企业都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的创新能力,不求做大、但求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