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1年4月1日,愚人节。我作为一名锂电池负极研发工程师来到上海杉杉科技。在博士期间,我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材料。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选择,多少有点符合当天愚人节气氛,殊不知这是杉杉领导具有高瞻远瞩、与众不同的眼光。
新挑战,向高尖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迈进
于是,那一天开始,我的人生踏上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所幸的是多年的钻研与先前的研发工作经验,让自己积累了从非金属到金属、从实体材料到多孔材料、从非晶到纳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入职后,为了让自己快速进入角色,我阅读了上千篇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锂离子负极材料的文献,同时,了解杉杉科技现有设备、仪器及相关操作方法;以及杉杉科技现有产品及相关制备工艺与表征方法,正式进入了锂电行业这扇门。
我带着兴趣和使命感,正式向高尖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迈进,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系统地学习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已经商品化的碳石墨类负极材料,着重了解有“世界级难题”之称的合金负极材料,调研了硅基复合、锡基复合、锑基复合、铝基复合、镁基复合等锂离子负极材料。在分析了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多孔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该项研究体系进行了创新,制定了新型结构设计与技术研究方案。
实验所需原材料、试剂和相关实验设备的考察、评估……早期试验准备工作也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此外,我们积极与电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国内外同行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探究及推动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
公司也为我们的进步提供了很多条件,比如大量参与国内外交流的机会。“碳素大会”、“ 中国锂电池正、负极材料技术与市场发展论坛”、“先进电池材料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韩国IMLB会议“、“日本电池讨论会”……这些平台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国际锂电发展趋势与挑战,而勇敢面对这种挑战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出路。
新征程,杉杉科技专利披荆斩棘、走出国门
2012年,公司申请多项国内国际专利,其中国际专利的申请如经历了千锤百炼一般,周期也比国内专利申请长很多。
国际专利的申请,首先需要在国内进行初步审查。等通过了初审,则进入公开技术文献和待审查阶段。这已经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此后,杉杉提报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审查之后下达审查意见通知书,答辩审查意见之后,再进入国外(日韩)国家阶段审查。
进行彻底的国际检索后,则是答辩回复审查意见,这对我们专利的创新性、新颖性和实用性要求非常严格。功夫总算没负有心人,99%的勤奋努力,换来1%的幸运眷顾,两个国际专利分别在日本韩国得到授权(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ilicon-based composit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of Lithium ion cel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Patent No.: 10-1621133. Porous thin film silicon-based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of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ion cel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Patent No.: JP 5951014.)杉杉专利走出了国门!
当然,专利还只是专利,还不能带来实际的产业化成果。但是正如时装T型舞台上的时尚潮流服装一样,虽然不是做来给大众们穿的,但却是高端和潮流的象征。杉杉要引领锂电产业发展的技术前沿和产业潮流,就离不开对新材料的研发。这期间,固然有一些成果无法迅速实现产业化,但是这就是杉杉在未来的技术软实力,代表着杉杉研发的引领姿态!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更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需要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所幸,杉杉有这样的一支科研团队。正是这样的一支团队,才有可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所以,所有杉杉研发工作者们,哪怕路途遥远、荆棘满布,也请你披盔戴甲、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