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人物观点 返回

专家解读取消两家合资汽车企业限制利与弊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汽车商报 发布时间:2017-07-0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传统汽车时代,中国汽车企业初期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经验,而外资企业缺市场,中国庞大的市场真好让两者的需求产生了交换的条件。但在新能源汽车阶段,中国的企业不缺资金,甚至新能源汽车技术也没有像传统汽车那样与外资企业形成很大差距,从产业本身发展的角度看我不赞同放开。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

从“市场换技术”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在传统汽车上面来看是不成功的,我国企业学到的只是一些生产、管理和一些非核心技术,真正的主体技术是没有掌握的。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自己做的很好,而且一直努力再做,我认为没必要放开。放开以后中方企业就会产生依赖性,一些真正的技术自己就不会主动研发,这样就又“重蹈覆辙”传统汽车的问题。我觉得,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应该多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国家这次放纯电动车企合资限制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大环境的考虑,一些对外贸易政策和政治因素,从产业本身角度来看是没有必要的。

过去是强弱联合今天应该是强强联合

取消外资新能源企业在华不超过两家合资公司的限制将为我国新能源企业提供更强的合资伙伴,凭借国外汽车品牌的背书和领先技术,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但关键是,如何开展合作?

事实上,早在指导目录发布之前,国务院就已对汽车行业的投资项目核准做出了明确指导。按照现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建中外合资轿车生产企业项目,由国务院核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余项目由省级政府核准。可以看出,仍然是采取以市场换取技术的发展路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今天的市场换技术和几十年前的市场换技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已经上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上,新建合资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主动权也是依旧掌握在中方企业的手中。过去是强弱联合,今天应该是强强联合。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取得更好、更快速的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企业合资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