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世纪80年代从美英兴起的电力体制改革,是所有行业中最后一个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都主张对电力行业进行竞争性改革。美英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私有化、自由化、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美英关于在电力中引入竞争机制的理论和设想当时被世界银行全盘接受,强制推行。世界银行宣称:这次电力体制改革不仅发展中国家要改革,发达国家也要改革,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改革。世界银行甚至说:不进行竞争性改革,世界银行将不会借钱给他,已经借了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如果不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世界银行就要收回贷款。
1992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世界银行1992年政策报告——世界银行在电力部门中的作用》,强调在发展中国家的电力部门中私有化并引入竞争机制。世界银行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研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1993年~1994年,世界银行出资聘请专家为中国咨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求中国实行美英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20世纪90年代,全球对电力体制竞争性改革信心十足,但进入21世纪,美国加州的电力危机,英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十年总结,世界银行不得不为电力体制竞争机制改革踩刹车,电力体制的竞争机制改革信心丧失。
英国的厂网分开
单一购买强制电力库引入竞争
实践证明是不可行的
英国是电力行业中私有化、自由化、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的创导者。英国的电力改革被认为是最标准的自由化改革,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注意,世界各国都到英国取经、学习,英国最初的改革模式被否定又一次冲击了世界各国的电力改革。
英国改革前的电力工业,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有电力工业机构主要由一个大型的发电及输电公司,即中央发电局(CEGB)占主导地位。该公司将电力批发给12个地区供电局,而每一个供电局为一个封闭的地区或特许企业服务。一个协调机构,即电力委员会,全面处理政策问题。
英国改革后的电力工业,变化比美国加州要大得多。1989年的《电力法》为英国电力工业的重组和私有化奠定了法律基础,该法律导致了下列结果:所有权从国家向私人投资者的转变;雇员向继承企业的转移;竞争性市场的引入;独立管理系统的产生。也就是说,自1990年以来,英国电力工业经历了两个剧烈的变化,几乎所有的电力企业实现私有化并且引入竞争。换句话说,为了在电力行业中引入竞争,将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全部私有化。所有制的变化本身对于一个在公营部经营了40年之久的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同时,整个电力工业进行了根本性的重组。上述改革的进行是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的,即:产生一个竞争性电力市场;在经济上独立于政府;更广泛的股份制。
英国电力改革的特点是引入了用户选择,因此用户首次能够更换他们的电力供应商。另一个革新是将电力行业中垄断因素(输电和配电)与可以竞争的因素(发电和售电)分离开来。在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对公用事业取消管制,引入更多竞争的时候,英国电力工业的改革动向引起国际上的广泛注意就不足为奇了。
英国电力改革的单一购买,强制电力库,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事物,且已被不少国家所借鉴,电力库的运作保持了英国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安全,但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实践确实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和不足。
英国在总结了强制电力库
引入竞争模式之后
提出了新电力交易制度
换汤不换药
还是失败了
英国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十年的时候,总结了电力改革十年出现的问题,同时寻找新的电力改革方案,提出了新的电力交易制度。
当英国提出新电力交易制度后,有专家认为,新电力交易制度的下场并不会比强制电力库好。当新电力交易制度实施十年后,市场竞争使发电商对于新建电厂望而却步的情况并未改善,前十年备用率从31.6%降低到21.3%,后十年又进一步降为4%左右,缺电形势显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新能源发展任务难以完成,还有减排二氧化碳的任务也完不成。美国加州和英国2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电力的市场竞争,不可能解决缺电问题,发展新能源和减排二氧化碳。电力的竞争市场不是万能灵药,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优先发展新能源,减排二氧化碳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
前几年中国去英国学习电力改革的代表很多,英国接待不胜其烦,于是采取凡来访者看录像介绍走人,参观者得不到满足,提出种种问题……得到的回复为:为什么竞争市场化改革总是失败?竞争性市场化改革本来就是试错,改革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我们的改革一定能够成功,我们也没有叫你们来学习。我们希望你们能创造成功的改革模式,我们去你们那里学习。
中国总结5号文引领的电力改革,吸取国内外的电力改革经验,从中国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不同于美英的电力改革模式,这就是9号文提出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其基本原则共有五项,即:坚持安全可靠、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保障民生、坚持节能减排、坚持科学监管。
作者系原能源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朱成章,本文节选自《中国电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