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让新能源客车从“游牧”变“农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17-07-1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访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朋


从传统客车到新能源客车,从欠发达国家地区到发达国家地区、从中低端市场到中高端市场;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技术+资本+产品”输出的转变……

这是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957.SZ,以下简称“中通客车”)的自我突围。

不仅如此,这家位于山东聊城的客车公司,在2016年还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16年荣获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公司实现销售额108亿元,利润为6.96亿元,位列行业第二位;连续3年入围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

这家早已在行业里有着一定“江湖地位”的老客车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如何看待新能源客车的市场机会和未来的发展?如何顺利完成全球化布局?如何看待行业竞争和市场变革?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中通客车董事长李树朋。

90%利润来自新能源

在中通客车发展历史上,我们也走过弯路,但我们都做了及时修正。

《中国经营报》:来自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客车销量累计53.77万辆,同比减少9.14%。但中通客车2016 年度业绩却实现了销售额、利润均行业第二位,增速行业第一的成绩。中通客车如何做到逆势增长?

李树朋:2016年,中通客车销售客车18466台,新能源客车14105台。销售额108亿元,净利润6.96亿元,各主要指标增幅均位列行业前列。早在2004年,中通客车就将新能源客车作为企业发展方向,做出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战略抉择。2016年,公司新能源客车销售突破14000台,占公司总销量的80%以上,利润贡献度达90%。新能源客车市场占有率近15%,在其带动下,企业整体规模从2010年的行业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中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稳步提升,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领导品牌地位逐步树立。2017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中通客车以51亿元连续第三年入围。

从2005年开始,公司就提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实现了从欠发达国家地区到发达国家地区、从中低端市场到中高端市场的转变,单车价值从2015年的38万元,提高到2016年的56万元,已出口到包括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高端市场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司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技术+资本+产品”输出的转变,国际化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2016年,海外销售收入同比翻一番,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公司国际化进程将加快推进。

中通客车突出创新驱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力支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4%左右;完善研发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与此同时,持续的技术创新,促进了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公司发展的新动能。

实施智能制造,助推高端制造发展,2016年,公司《基于产品定制化背景下的客车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列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获得专项财政补贴9000万元。下一步,公司计划投入2亿元,加快柔性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和智能工厂建设进程。

《中国经营报》:中通客车在此前的改制过程中,一度跌落至行业第九。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取得骄人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能源汽车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李树朋:在中通客车发展历史上,我们也走过弯路,但我们都做了及时修正,如从中低档车向中高档的转型,从公路客车为主向全系列细分市场的拓展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公司从常规车向以新能源为方向的中高端客车的转型。

2004年,中通客车开始新能源客车的技术研发,2006年,国内首款电动客车下线。2008年,在国家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大好形势下,中通新能源客车开始了产业化征程,中通客车研发的纯电动客车,作为“奥运一号”服务奥运会开、闭幕式及残奥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新能源客车的技术实力。中通混合动力客车也开始在天津等地批量运营。从2011年开始,中通客车加大了新能源客车和城市公交车的战略布点及市场推广。2011~2012年,中通客车在国内推广常规混合动力客车累计1280辆,使中通新能源客车占有率保持在17%以上,位于行业前二位。

2014年,在国家补贴政策引导下,纯电动客车迎来了发展良机,中通客车对全国重点地区补贴政策进行研究,至2015年,中通纯电动客车喜结硕果,全年销售8000余台,新能源客车突破10000辆,市场占有率近20%,2016年,公司销售新能源客车14000辆,真正实现了在这一领域“坐二望一”的市场地位。

可以说,中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客车是核心支撑,这是中通客车坚持绿色发展,矢志于战略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结果。

打造国际化客车企业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客车企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整个欧亚地区现在面临着一些地缘政治动荡,关系非常复杂,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都交织在一块,给我国客车出口带来了很多挑战。

《中国经营报》:中通客车的产品在海外国际市场的销售及开拓情况如何?

李树朋:早在2005年,公司就提出了国际化的发展规划,并开始探索、研究、开拓国际市场。2006年,全年累计出口客车 461辆,实现销售收入 1.84亿元,并被国家认定为首批 “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2007年,海外销售业绩连续第三年翻番,全年累计销售 1194辆,实现销售收入 3.84亿元,在海外占有的份额由 2006年的5.92%升为12.29%。并且实现了 CKD散件批量出口。

2008年4月,公司与阿波沙合达公司签署了价值6400万美元的销售合同,购买公司公交车1600部,成为中国客车行业开拓国际市场以来第一大单,大大提升了中通客车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2010年,公司在与奔驰、沃尔沃国际客车品牌的竞争中获得摩洛哥350辆高端大型客车的订单,2011年,中通客车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出口金额再超1亿美元;2013年,中通客车开始进入德国等欧洲高端市场;2016年,中通客车出口额再度突破1亿美元。

如今,中通客车的市场开拓正在从由 “游牧”式变为“农耕”式,由简单的产品输出延伸到CKD模式的“技术+资本+产品”输出,出口范围已经达到包括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等高端市场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诸如沙特、摩洛哥、智利、俄罗斯、菲律宾、伊朗、苏丹等核心市场,并在海外建立了六个生产基地,出口业务已经成为中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经营报》:作为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正在有序向外布局,中通客车对布局海外市场有何规划?其致力打造成国际公司的支撑点是什么?面对海外市场,中通客车的困局又在哪里?

李树朋:“一带一路”对客车行业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提高了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而这也必将带动国内客车行业的发展。

自2003年开拓海外市场以来,通过公司的努力,一直持续、健康、稳定的快速发展。中通客车已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有中东的沙特、约旦等;非洲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美洲的智利、秘鲁等;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欧洲以俄罗斯、德国等;亚洲的泰国等。同时,公司已签订20多家国际代理商。其中2014年签订了德国、以色列代理商,为中通客车开拓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

2016年,中通客车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出口国家有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巴林、斯里兰卡、缅甸、沙特、俄罗斯、巴林,以上国家共计出口金额2亿元左右。

对未来海外市场的规划,中通客车计划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要做到公司总收入的30%,形成产品国际化、管理国际化、营销国际化的新格局。以营销为龙头,客户价值最大化为中心,产品、管理、营销同步发展,使中通客车的国际化有质量、有效益、持续发展。而海外建厂是我们发展的目标。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客车企业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整个欧亚地区现在面临着一些地缘政治动荡,关系非常复杂,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都交织在一块,给我国客车出口带来了很多挑战。其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等将影响我国客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第三,在出口目标市场,其中也存在众多阻碍,如贸易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同时,金融监管风险等隐患也不容忽视,由于不熟悉国外商业习惯和法律环境,客车企业往往会面临合同泡汤等商业风险。

新能源客车“洗牌时代”

国内客车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苗头日益显现,政策红利逐步消失,新能源客车行业必将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的局面。

《中国经营报》:国家对新能源客车政策发生改变,与此同时,更多的外国车企纷纷加入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参与竞争,致使国内众多中小型新能源车企面临着技术不足、资金缺乏等困境。国内客车行业的现状如何?是否意味着已迎来行业的洗牌阶段?

李树朋: 2017年以来,由于补贴新政的落地、需求市场拉动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新能源客车行业步入低谷,产销量持续低迷,不仅如此,各大车企和动力电池企业均面临日益严峻的资金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开始对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的管控更加严格,重点培育具备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企业的意图愈发明显。而随着行业成熟的逐步提升,未来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淘汰。

目前国内车企承担的最大压力来自补贴由预拨改为清算的资金压力,尤其受“3万公里行驶里程”规定的影响,对企业的现金流会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 对于实力不强的小型客车企业来说,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国内客车产业产能结构性过剩苗头日益显现,政策红利逐步消失,新能源客车行业必将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小型客车企业被整合、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危险空前加大。

《中国经营报》:客车行业如今进入到成熟期,未来还有10年左右的发展黄金期。中通客车对此有何应对措施、规划?

李树朋:多年来,中通客车深度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交通运输业的未来趋势,确定了“富员强企、回报社会、与事业伙伴共成长”的企业宗旨,扛起了“创新科技,领航绿色交通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绘就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客车产业集群”的美好愿景。

2014年11月17日,中通客车股份迁入位于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基地,开启了中通客车的新征程。新基地具有年产1万辆新能源客车和2万辆节能型客车生产能力。在自动化水平、工艺水平、质量保证能力等方面均能达到行业乃至国际一流水平。“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都给中通客车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客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