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7月20日,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神电池”)苏州力神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一期项目建设成果汇报会暨投产仪式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城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该公司21700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品发布会。
力神电池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定江,总裁秦兴才出席了仪式。苏州市副市长、高新区工委书记徐美健作为地方政府代表致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包括行业专家、整车企业代表、供应商代表及行业媒体等300余人。
华东基地投产
力神电池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专业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生产和经营,公司营销网络覆盖了欧洲、北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客户既包括苹果、三星、摩托罗拉、LG、戴尔、惠普、诺基亚、TTI、SBDK、Valence、沃达丰等国际巨头,也包括联想、华为、中兴、TCL等国内的行业领导者,物流中心遍布世界各地。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力神电池确定了“一院、两区、五基地”发展规划:一院是力神研究院,二区是小型电池生产区和动力电池生产区。五基地则是根据现在汽车生产商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布点电池生产基地。
位于苏州高新区的华东产业基地——苏州力神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是力神电池在“十三五”期间的投资重点,主要产品为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投资总额50亿元,占地530亩,规划动力电池年产能15GWh。苏州力神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二两期总投资21亿元,建设产能4GWh。2016年4月15日开工建设,2017年7月20日正式建成投产,是国内首家为21700产品定制的生产线。
据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介绍,苏州工厂具有四大优势。首先是产品标准化。苏州工厂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就前瞻性地将产品定位为21700动力电池,通过规模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从而降低了系统售价。其次是工厂的高度智能化。工厂全方位提升信息化管理,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跟踪,配合ERP系统和生产设备细致化系统开创了锂电池智能制造的新模式。第三是生产自动化。苏州工厂生产线自动化水平空前提高,生产过程几乎杜绝了人为干预的可能,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第四是质量的极致化。生产环节全流程200多个在线监测点,实现了不良产品的自动识别和自动剔除。同时,工厂拥有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承担着电池单品和系统的各种环境、循环和安全监测,保证了不使1只不良产品进入客户手中。
抢滩21700锂电池市场
力神电池率先量产的21700圆柱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对比传统的18650电池具有四大优势:单体能量密度更高、电池系统成本更低、整车电池包重量更轻、更易于自动化生产。
除此之外,力神21700锂离子动力电池独有三大先进的核心设计:全新物理结构的电池盖,保持断电和泄压的一致性,消除电池安全隐患;电池壳体采用预镀镍钢板,杜绝金属粉屑的产生,降低电池自放电;四极耳结构实现超高功率放电,挑战更高性能。
在本次发布会上,力神发布了21700三大系列,五款产品,适应车型覆盖了HEV、PHEV、BEV。同时高功率产品能够满足12V启停系统以及48V微混系统的使用要求。
力神电池(苏州)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薛雷介绍,在五款产品中,2.0Ah超高功率电池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布的锂电池里功率密度最高的电池。3.6Ah中功率快充电池快充性能优异,充电24分钟即可达到80%,40度电百公里加速能达到国际著名电动汽车85度电的加速水平。4.5Ah中功率快充电池充电45分钟即可达到80%,同款电动车型使用这款电池续航里程可提高25%。4.0Ah高容量电池化学体系成熟稳定,性价比高,循环性能卓越,适用于装电量多的电动车和物流车。5.0Ah高容量电池是目前国内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达到260W/kg,适用于高端乘用车。
在新产品发布会结束后,现场共有10家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与力神电池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意向采购金额超过50亿元。
双百亿目标不是梦
力神电池董事长杨定江在仪式上表示,今年是力神电池成立20周年,一直以来,力神电池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机制为依托,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迅猛发展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锂离子电池专业生产企业。苏州力神公司是力神电池走出来的第一个生产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是力神电池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相信华东产业基地的建成,必将为广大汽车厂商的发展和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017年,力神电池制定了‘双百亿’目标——产能过百亿、销售额过百亿。苏州华东产业基地的投产,无疑为力神电池的产能扩大提供了极大的产能输出和利润增长。而随着青岛、天津等基地陆续投产和扩产,预计到2017年底,力神电池锂电池年产能将达100亿瓦时。并且,2018年力神电池规划将再次扩产100亿瓦时锂电池,计划到2020年,动力电池形成200亿瓦时的年产能,成为全应用方向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持续在国际锂电池高端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储能和特种设备配套市场主力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