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国内储能市场的春天是否来临?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新产业 发布时间:2013-06-21 浏览:0次
     中国储能网讯:“储能”正逐渐成为电池行业的一个热门词汇。
 
    4月18日,2013中国国际储能电站大会现场,人头攒动,挤满了一群从天南地北赶到深圳的人。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国内储能市场的春天是否来临?
 
    “储能已经成为我国能否顺利提升可再生资源在能源消耗中比重的关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孙耀唯在当天大会演讲中的一句话表明了储能的重要作用。他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中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风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
 
    新能源装机量的增长带来了并网压力。国内风电从2010年开始出现限电“弃风”现象,特别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大规模“弃风”现象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储能系统的作用凸显。
 
    “给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做配套,提高它们接入电网的能力;还有在用电峰谷差比较大的城市,对储能系统都还是有需求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师杨波表示。但现实情况是,储能系统市场发展还面临巨大难题,因为还没有哪一种储能系统可以大规模铺开,技术成熟度是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成本太高。
 
    投入成本过高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近期发布报告称,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储能技术可以全面满足智能电网接纳分布式能源的需求,单一的储能技术很难同时满足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储能效率、使用寿命、成本等性能指标,包括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铅酸电池储能、钠硫电池储能、锂电池储能等。至于风电和光伏发电需要配置多大容量的储能电池,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报告推算,储能装置按每天充换电1次、单次放电可延续4小时,并且功率按照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的15%来计算。那么,到2015年,仅风电和光伏发电市场就需要7260万千瓦时的储能电池。
 
    “储能的市场前景非常好,一旦打开就是上千亿元规模的市场容量。”浙商证券分析师史海昇告诉《新产业》,但受到产品性能以及价格两大方面的限制,储能电池并未得到规模化应用。
 
    譬如,在各类储能方式中,从技术成熟度以及经济性方面来说,抽水储能最有优势,但是它受到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铅酸、锂电、钠硫等各类电化学储能,可以不受地理条件限制,但技术成熟度有待验证,成本也相对较高。因而,目前已建储能示范项目工程的投资收益并不乐观。
 
    作为我国首个大型储能示范项目——河北省张北县国家储输示范工程一开始就备受关注。该工程一期项目投资33亿元,建设风电100MW、光伏发电40MW、储能20MW。比亚迪(002594.SZ)、东莞新能源科技公司、中航锂电、万向电动汽车公司、普能公司等成为项目储能系统供应商。
 
    龙源电力总工程师杨校生表示,从张北项目一期实施效果来看,配置的储能系统可提升10%-20%的风电利用率,每年可增加电费收入约1000万元-2000万元,但仅储能电池每年折旧费用就在3000万元以上。可以说,相比配置储能系统而言,直接弃风更为经济。另外,国网为张北储能系统支付的价格是1200-1500美元/千瓦时,主要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来验证各类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并不太考虑价格成本因素。也就是说,目前各类储能系统普遍成本过高,项目多数也都是示范工程,商业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未来储能系统能否大规模得到应用,用户能够接受什么样的价格,真不好说。”国网电科院主任级教授侯义明表示,现在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储能的补贴政策,也许等到风电、光伏发电等企业的效益好了,储能装置才会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突破瓶颈
 
    从国外储能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刚开始风电、光伏发电都是直接并网,等到装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为了实现平滑过渡,才考虑开始配备储能装置。
 
    但前提是国外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相对较高,同时还有针对储能系统的额外补贴。反观国内,整个新能源产业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如果有强制政策要求多少的装机量就要配多少的储能装置,那市场就好做了。”南都电源(300068.SZ)证券事务代表杨祖伟对《新产业》表示。
 
    但是,当下的市场瓶颈并未浇灭电池行业对储能市场的热情。“储能市场要是能够真正活跃起来,它的规模远比后备电源和动力电源大,一定是千亿元级别的。”杨祖伟所在的南都电源有后备电源、动力电源及系统和储能电源及系统三大业务,201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72亿元、14.19亿元和8402.11万元。
 
    看好储能市场的不仅仅只有南都电源。
 
    2011年,鑫龙电器(002298.SZ)出资3600万元,与美国ZBB能源公司、美国PoweSav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安徽美能储能有限公司。
 
    同年,国电南自(600268.SH)出资255万美元,与国际储能方案有限公司(ESSI)合资成立南京国电南自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2012年,思源电气(002028.SZ)出资3000万元成立上海思源储能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此外,四方股份(601126.SH)、圣阳股份(002580.SZ)等一批上市公司也纷纷布局储能市场。
 
    这些上市公司的储能业务营收状况有坏有好。
 
    2012年,美能储能公司收入为33.90万元,亏损1303.67万元;国电南自储能公司以及思源储能公司还未实现销售;四方股份、比亚迪分别在2012年年报中称,储能业务快速增长;圣阳股份新能源及应急储能用电池业务实现5.51亿元,同比增长42.21%。
 
    对此,杨波表示,虽然为示范项目提供电池的厂商能够赚点钱,但多数示范项目本身是亏的,所以项目数量不可能很多。“储能要实现大规模应用,或者是有系统的政策支持、资金补贴,或者是电池成本快速下降。”
 
    但在史海昇看来,锌溴电池有望成为储能系统成本下降的突破口。在部件全部国产化的情况下,鑫龙电器的锌溴电池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可以做到150-250美元,而且使用寿命长达20年。“鑫龙电器的锌溴电池今年5、6月份会交货试用,一旦试用效果好,可能很快就会推广开来。”
分享到:

关键字:国内 储能 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