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绿证"满月"蹒跚起步,市场动力有待提高

作者:叶睿琪 来源:solarlab 发布时间:2017-08-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今年7月1日,绿证自愿认购平台正式上线,这是继今年年初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资源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之后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毋庸置疑,绿证政策的出台对“能源革命”所提出的消费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如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治在启动仪式上指出 [1],绿证自愿认购交易正式启动,为愿意购买和使用绿色电力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从此,除了毫无选择地使用煤电之外,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绿证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出力。

另外,目前绿证市场是难能可贵的全国统一市场。所有在国家补贴目录上的风光发电项目可以打破省间壁垒,在统一的平台上竞争,对降低清洁电力成本和优化补贴资源配置很重要。

同时,绿证交易打破了原有单一的固定电价补贴机制,使补贴机制更多元化,为能源开发商开辟了一条新的市场化道路,更快的回笼投资资金。

但目前绿证政策刚刚出台,探索中还尚待进一步完善。如何把绿证的作用最大化,更好地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这是我们在欢呼之余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问题一:绿证市场规模如何?

截至7月31日发稿前,绿证自愿认购的成交总额估算约为114万左右,成交量为6833个,即6833,000 kwh,约占2016年风光发电总量的0.002%。

自7月1日的启动仪式之后,我们从交易平台的交易记录了解到,经过几个小高峰后,绿证自愿认购的成交量已经逐渐回落,从最初的一天成交三位数到今天的两位数交易量。不得不说,这也印证了绿证推出伊始很多人对其的忧虑:自愿认购动力不足,市场尚未成规模。

需求低、市场规模小难免影响绿证发挥它的作用,比如政策原文提到的,“引导全社会绿色消费,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进一步完善风电、光伏发电的补贴机制”等等。对于消费者来说,仅靠自愿认购,意愿不足,消纳能力有限;对于投资方来说,绿证市场规模小吸引力不足,无法刺进新项目投资;对于能源开发商来说,绿证的收入可能也不能够有效稳定地提供资金补贴。

问题二:绿证有偏好?

目前,国家对大型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分区域的国家电价附加补贴。这些对应的补贴刚好又是绿证的价格上限。绿证试行后,发电项目可选择申领绿证,一旦出售,对应电量则不再享有国家补贴。因此,补贴相对较低的风电项目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优势。

根据绿证平台的数据,在成交的绿证中,风电绿证占99%,光伏绿证仅仅占1%。

显然,全国统一的绿证市场对绿证的价格有向下的压力,更利好本身就相对便宜的风电绿证,帮助这些项目更快地回拢资金。然而对于需要更多补贴的其他风电项目或补贴拖欠严重的部分光伏项目,绿证自愿市场暂时没有帮助。如何在降低能源转型成本的同时,兼顾对经济性暂时欠佳项目的资金支持是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政策规定,绿证是“消费绿色电力的唯一凭证。”且只有国家补助目录上的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才有资格申请绿证。换句话说,消费者如果实际使用了分布式电力以及其它零排放生物质电力,它们都不算作是绿色电力。这个官方定义不由得让人质疑是否过于狭窄,对其它形式的绿电电力有欠公平?消费侧的改革需要引导全社会多元化的绿色电力消费,而非仅仅是目录上的风、光发电。

问题三:绿证到底在卖什么?

水规总院副院长易跃春在绿证发布会上解释 [2],绿证能够有效地把绿电的环境效益体现出来。政策也说,绿证是“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确认和属性证明。”

至于是什么环境效益和属性,政策文件并没有列举。目前唯一明确的是绿证的环境属性不包括减少的碳排放(碳抵消)。作为独特的环境属性,碳抵消CCER在独特的碳市场中交易。既然不包过碳抵消,消费者不免好奇,绿证到底“绿”在哪儿?有什么用?

因此,清晰界定绿证所指代的环境属性,显示出它比煤电的优越性,对提高普通大众的消费意愿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做法。如上图,美国能源局研究所对绿证环境效益的解释是:零氮氧化物、硫化物、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粒子粉尘等的排放,甚至包括能源结构的多样性和经济发展等。这些都是虚拟的环境属性,不像一般的消费品,消费者难以直观地享受到购买绿证的好处。因此,政府更需要清晰的定义绿证的环境效益,方便更好地包装和宣传绿证。

除了绿证的环境效益,(企业)消费者很关心绿证是否具有额外性,即绿证能否促使增量项目或电力进入市场。相比于支持已经并网的存量项目,企业买家更想通过支持增量项目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加速能源转型,创造更大社会的影响力。举个例子,Apple就在它2017年的环境责任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力求给目前的电网增加额外的清洁能源供应。” [3]

从目前的政策设计来看,自愿交易的绿证可能还暂时不具有额外性。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能够在固定电价和绿证收入之间做选择,尽管没有绿证,项目仍然能够靠固定电价补贴维持盈利。没有项目会因为失去绿证收入而停运。并且,绿证根据已并网的电力核发,成交与否,绿证可能都无法做到促进增量电力并网。

如何利用绿证来满足消费者对额外性的需求?参考美国绿色电力市场交易的模式,未来可考虑设计与电力销售捆绑的绿证,在省内电力市场中交易促进增量项目发展,或跨省区交易促进增量电力并网,亦或是考虑增量项目的虚拟售电协议(VPPA)加绿证模式。

此外,目前的国内政策并没有明令禁止项目同时申请国际绿证和国内绿证。若同样的环境属性承载在两份绿证上,即有可能出现两个买主,那其中一份的环境属性被重复计算了。这将给绿证的质量大打折扣,有损消费者信心。因此,建立交叉核查机制和加强绿证核发的监管至关重要。

寄望于未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强制绿证交易制

根据政策,我国自2018年起将适时启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作为绿色电力的消费唯一凭证和电子核算工具,绿证是配额制必不可缺的。所以,目前绿证自愿交易市场的试行给未来配额制的实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约束性的指标考核,配额制能够大力拉动绿证的需求,解决目前绿证市场不成规模的问题。通过调节绿证的供需关系,配额制能够把绿证的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目标的达成。

分享到:

关键字:绿证 绿证市场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