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国家电网下属中国电科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来小康表示不认同。他指出,国内的电池企业大多从贴牌生产做起,即便储能规模上升也很难真正获益。要打开下游空间、提升议价能力,需要沿着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方向加大研发投入,而不是建更多的产品生产线。
“如果技术成熟,储能产业将形成各种商业模式。”来小康认为,届时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用户都可能成为买单人,甚至会出现新的储能电池运营商。
据中国证劵报报道,目前,市场上储能技术种类繁多。据统计,包括铅酸蓄电池、锂电池、钠硫电池、锌溴液流、压缩空气储能等有超过10多种储能技术。
各种技术都有优缺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介绍,虽然目前储能多选择锂电池,但价格较高,更重要的是安全性还较差,南方电网的储能示范项目的锂离子电池组曾冒烟20多次。
另外,张北风光储一期20兆瓦的储能电池项目建设已经有近2年,但还有4兆瓦的储能采用哪种电池技术,目前国网尚未有定论。来小康介绍,这原本是留给钠硫电池技术,但采用钠硫电池技术的日本储能电站2011年曾两次失火,这也是的国网最终没有采用这一技术的重要因素。
“一种电池技术需要8-10年才能确定该技术的性价比。”来小康直言,在这期间需要企业耐得住寂寞,潜心研发。
另据介绍,国内目前真正从事储能的相关企业并不多。储能企业涉及各种电池厂商、控制逆变厂商、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企业等。目前铅酸电池厂商、锂电池厂商、控制逆变厂商以及一些关键材料厂商相对较成熟,其他储能技术还没有形成规模。
据预测,从储能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发展看,“十二五”期间绝大多数的储能项目仍属于示范项目,至少还需10年,储能产业才能逐步实现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