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新能源车补贴延长3年 3000元标准有望上调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法制晚报 发布时间:2013-07-1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延长3年,原有的25个示范城市将进一步扩大;购车享受补贴将不再受示范城市区域限制,并且纯电动车高达6万元/辆的补贴维持不变,国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车原有3000元/千瓦时的补贴标准则有望上调。
 
  补贴政策还未正式公布,锂电池及原材料生产企业已经闻风而动,在产能早已过剩的情况下,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
 
  在一些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补贴政策将刺激中国锂电池产业在失控的危险中疾行。
 
  疾速扩张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纯电动车补贴高达6万元/辆,混合动力汽车最高补贴可达5万元/辆。
 
  2010年1月的一个公开论坛,时任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为电动汽车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到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50-100万辆。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累计超过50万辆。在此规划下,锂电池产业掀起了又一轮的投资高潮。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吴锋介绍,2012年锂电池产业,尤其是锂电池电解液所需的六氟磷酸锂材料产能增长迅速。2011年全球六氟磷酸锂产量只有4000余吨,而2012年仅中国产能就跃升至6400吨。部分企业产能增长速度超过了60%。
 
  此外,在本已过剩的锂电池隔膜领域,据亚化咨询的最新统计,目前国内宣布已投产的企业有28家,产能为9.62亿平方米/年。在此基础上预计,2015年总产能将达22亿平方米/年。
 
  “中国锂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场产能扩张的竞赛。”于清教介绍,这几年,包括民间资本在内,投资在电池制造、电池材料产业的资金不下3000亿元。
 
  然而,电动车的发展速度却远低于政府规划。2012年末,首轮补贴三年期满之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纯电动汽车实际产销量1.1万余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311辆。这与2015年达到政府规划的累计超过50万辆相距甚远。
 
  囚徒困境
 
  业内观察人士公认,锂电池产能已经明显过剩。伯乐投资副总裁陈秋东表示,当前已经进入动力电池行业的企业,等于是被宣判了“无期徒刑”,企业看不到未来。
 
  但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只有继续扩大产能,摊薄成本,才能坚持到市场爆发的时刻,不扩张就要被别人挤垮。
 
  据业内人士介绍,2011年,中国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杉杉股份,由于市场价格的突然变化,锂电材料业务实现净利润同比减少22%,随后,杉杉股份展开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到2012年逐渐摊低了成本,恢复了盈利增长。
 
  但整个产业无序的扩张将使整个产业面临崩溃的危险,河南环宇集团董事长李中东表示,中国锂电池企业正在面临产业竞争的囚徒困境。
 
  目前,生产动力锂电池用的原材料隔膜价格已从2009年的20元/平方米下降到12元/平方米,降幅达到40%;另一原材料六氟磷酸锂的国际市场价格从每吨近100万元猛跌到2011年的40万元,2013年又跌到25万元/吨,降幅超过70%。
 
  继续亢奋
 
  中国锂电池产业的亢奋目前并无消退迹象,“政策刺激-产能扩张-过剩亏损-政策再刺激-产能再扩张”的发展模式依然在延续。
 
  2013年年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长的消息不胫而走。地方政府再次掀起了对锂电池投资的新一轮政策刺激。
 
  5月10日,河南新乡市获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牌匾,新乡市委书记李庆贵表示,“政府做产业,企业做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中原经济区同行业的领跑者。”
 
  6月6日,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在全省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表示,到2015年,山东省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规模力争达到5万辆,到2020年达到20万辆。
 
  浙江省已与大东南、万向集团等5家企业签订了《关于开展纯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责任书》,力争到2015年形成纯电动汽车5万辆、动力电池10亿安时的年产能,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及管件零部件生产企业,优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对锂电池行业的一路狂奔之态,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应及早把控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原标题:新能源补贴延长3年 3000元标准有望上调)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补贴 延长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