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超导磁储能(SMES)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13-07-1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近30年来,SMES的研究一直是超导电力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提出SMES的概念时,着重的是其储能能力,期望可以作为一种平衡电力系统日负荷曲线的储能装置。随着技术的发展,SMES已不仅仅是一个储能装置,而是一个可以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的有功、无功功率源,它可以主动参与电力系统的功率补偿,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功率传输能力,改善电能质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SMES开始进入电力系统试运行,也有了部分商业化产品。
 
  1969年Ferrier提出了利用超导电感储存电能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初,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应用超导中心利用一个由超导电感线圈和三相AC/DC格里茨(Graetz)桥路组成的电能储存系统,对格里茨桥在能量储存单元与电力系统相互影响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发现装置的快速响应特性对于抑制电力系统振荡非常有效,开创了超导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先。7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BPA(BonnevillePowerAdministration)电网中从太平洋西北地区到南加州1500km的双回路交流500kv输电线上的低频振荡问题,提高输电线路的传输容量,LASL和BPA合作研制了一台30MJ/10MW的SMES并将其安装于华盛顿塔科马(Tacoma)变电站进行系统试验。30MJSMES系统是超导技术在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电力应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SMES可以有效解决BPA电网中从太平洋西北地区到南加州双回路交流输电线上的低频振荡问。
 
  1987年起,美国核防御办公室(DefenseNuclearAgency,DNA)启动了SMES-ETM(EngineeringTestModel)计划,开展了大容量(1~5GWh)SMES的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和研。到1993年底,R.Bechtel团队建成了1MWh/500MW的示范样机,并将其安装于加利福尼亚州布莱斯,可将南加里福尼亚输电线路的负荷传输极限提高8%。
 
  此外,美国在小容量SMES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和卓有成效的工作。1988年,SI公司开始进行中小容量(约1~3MW/1~10MJ)和可移动SMES的开发和商业化,以解决供电网和特殊工业用户的电能质量问题。此后,ASC公司在SI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分布式SMES(DistributedSMES,D-SMES)等概念,并对诸如改善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为对电能质量敏感的工业生产基地提供高质量不间断电源以及提高供电网电压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1990~2004年间,SI/ASC公司先后有约20多台SMES投入运行。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都提出研制100kwh等级的微型SMES,这种SMES可为大型计算中心、高层建筑及重要负荷提供高质量、不间断的电源,同时也可用于补偿大型电动机、电焊机、电弧炉、轧机等波动负载引起的电压波动,它还可用作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储能等。美国AMSC公司还提出研制一种新的D-SMES,用于配电网的功率调节。目前,美国已有多台微型超导储能装置在配电网中实际应用,美国还将研制100MJ/50MW的SMES安装在CAPS(theCenterforAdvancedPowerSystem)基地,SMES不仅可以为脉冲功率试验提供能量支撑,而且它的现场师范运行对军用和民用SMES技术的发展都很有意义。
 
  1999年,德国的ACCEL、AEG和DEW联合研制了2MJ/800kWSMES,解决DEW实验室敏感负荷的供电质量问题。日本九州电力公司先后研制了30kJ以及3.6MJ/1MW的SMES,日本的中部电力公司(1MJ)、关西电力公司(1.2MJ)、国际超导研究中心(48MJ/20MW)也分别进行了EMSE的研究工作。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很早就开始了超导磁体的研究工作,在超导磁体分离、磁流体推进、核磁共振乃至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磁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温超导技术的进步,清华大学研制了3.45kJBi-2223SMES磁体,研制了150kVA的低温超导磁体储能系统并将其用于改善电能质量的实验室研究。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研制成功了35Kj/7.5kW直接冷却高温超导SMES实验样机。中科院电工所提出了基于超导储能的限流器方案并研制了实验样机,2006年又启动了1MJ/0.5MVA高温超导SMES的研究项目。
 
分享到:

关键字:超导 储能 SMES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