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锂电池从2000年开始已风行于手机产品,2004年开始韩国也急起直追生产笔记本电脑电池,并且在2008年随着日系电池出现安全问题,而加入中国电池供应链,使得整体锂电池供应链演变为日、韩与中国大陆三分天下的局面。中国电池芯厂包括新能源、光宇等已逐渐抬头,产能扩增率较日韩系电池厂来的积极。
EnergyTrend称,因手机、相机等消费性产品更注重性价比,所以供应链以日韩中三个来源为主,而笔记本电池,因系统耗电较高,安全门坎更高,目前此类市场仍以日韩系电池厂为主导。
EnergyTrend称,在目前高分子电池扩产速度减缓当下,中国电池芯厂仍积极进行产能扩充规划,近期火热的苹果(NASDAQ:AAPL)手机供应链里面,也增加了新的中国电池芯厂。为了因应逐步下滑的电池芯价格,电池芯厂逐渐转变经营策略,切入电池组装加工,包括索尼、三星、乐金、新能源、比亚迪(002594.SZ/01211.HK)等等,特别在方形电池与高分子电池,更是全面占据单电池芯组装的供给角色。
“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电池芯价格也逐季下滑,在电池芯生产制造与电池组装的加工毛利发展上,长期来说都是恶性循环的发展”。Energytrend分析称,无论是单电池芯或者多串并应用,电池芯厂因为掌握关键零件,有时为了跨入组装供应链,会藉由降低电池芯价格的方式来寻求组装订单,
Energytrend表示,目前第三季的圆柱型价格表现,高容量表现呈现下跌走势,价格呈现合理的量大价跌的常态走势。
而考虑到,许多第三季即将上市的新款平板产品,改由单一容量较大的电池芯做配置,高容量电池芯也因此在价格竞争上更显白热化,季跌幅达到3.3%的比重,与上季相比下跌幅度加剧。低容量表现下跌幅度减缓,也显示终端应用使用比例降低,使得电池芯价格走势也仅略微下滑表现。
而据日经中文网今日报道,日本的信越化学工业公司开发出了用于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EV)的锂离子电池新材料,可令手机电池容量增10倍,可以延长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或缩小电池体积。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锂电池过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