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见到程清丰时,他风尘仆仆,刚从北京回到新乡。“去北京,是为了争取将‘新能源国家技术中心’放到我们科隆”。对此,河南科隆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河南科隆集团)董事长程清丰显得底气十足,因为目前在新能源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同行只能望其项背。“神舟飞船”“运—20”“蛟龙”号等代表国家最先进科技的项目,其主动力电源、辅助动力电源、应急救生电源等,都是由河南科隆集团提供。另外,在长征系列火箭、高铁等高科技项目上,也广泛地采用了科隆的产品。
新乡科隆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乡科隆)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新乡绝缘器材厂、新乡电风扇总厂,属于国有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程清丰就担任厂长一职,他在科隆身上倾注了一辈子的心血。下个月,公司将迎来20周年生日。
“今天,我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这份事业,很好地传承下去。另外就是,作为中国制造,我们科隆怎样才能尽快走出去,成为一家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第一次出海
程清丰低调务实,平时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他是技术人员出身,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由于他这种背景,使得整个河南科隆集团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这是科隆得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河南科隆集团能取得骄人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程清丰具有远大抱负,是一个有企业梦想的人。在他为河南科隆集团勾画的蓝图里,国内行业“龙头”仅是第一步,走出去,成为世界级的公司,才是他矢志追求的。早在20年前,程清丰规划的科隆国际化之路,就已经开始。当时,科隆刚成立,论名气、论实力,都属于中小公司,但是程清丰做了一件很有胆魄的事,尽管最后没有成功。
1993年,程清丰曾试图与美国ITM公司进行合作。这是一家以生产蒸发器、冷凝器等产品闻名于世的企业,是惠尔普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在全球制冷行业居于领先地位,有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以及出色的管理。当时,在制冷行业,美国ITM公司可算是十足的“白富美”。
而彼时的科隆还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甚至在国内也算不上什么大企业,属于典型的“穷矬矮”。其时,新乡科隆的前身绝缘器材厂、电风扇总厂幸运地进入了河南省第一批股份制改造试点企业名单,并于当年年底改制成功。绝缘器材厂、电风扇总厂,是典型的街道小企业,资产不足百万,职工不足百人,更要命的是亏损严重。曾经生产过微风扇,也尝试过医疗器械,甚至还做过家具什么的,但都没有进展。
然而,程清丰迫切希望科隆能够快速发展起来,他有满脑子的超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概念。他看中的是美国ITM公司的管理和技术,有意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的联姻,快速提升自己,以达到快速成长的目的。“一个企业,一定要有想法,一定要有梦想。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大胆走出去。而只要你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同行的先进做法、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总会有收获。”
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程清丰的“求婚”,美国ITM公司心高气傲,根本看不起这个来自中国的“穷小子”。这便是程清丰带领他的科隆,主动进行的第一国际化尝试。“有时,一次两次失败并不可怕,也并不是啥坏事,最起码让自己认清了自己,了解到自己的差距。”
精耕细作
程清丰在遇到挫折时,并没有气馁,而是告诫自己,要宽容,不要过分斤斤计较。这之后,程清丰开始反思弯道超车等跨越式的发展观。开始认识到,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有实力。只有成为大玩家,才有话语权,才有地位。“作为制造型企业,要想走出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脚踏实地地打好内功。船越小,风险就越大,等把船造大了,再出海。”
1994年年初,程清丰提出“科隆兴科技,科技兴科隆”的理念。在程清丰眼里,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制造型企业,没有技术领先,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真正的领先。”
在科隆的技术研发上,程清丰亲自挂帅,组织公司内外部资源,迅速成立“中央研究院”,并将之作为公司的核心机构。在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必须围着技术研发转,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必须为之让路。很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心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此后“两器”(即无氟蒸发器、冷凝器)的研制、开发、测试等,提供了最为优越的条件。1995年,科隆在无氟高效蒸发器、冷凝器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通过了国家部级鉴定,这在当时是全国唯一一家。
“技术创新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投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需要创新的机制和创新的土壤。”程清丰说,科隆能做到每年都从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1996年,新乡科隆斥资6000万元,对“两器”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到了1997年,科隆又率先在全行业通过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不断的技术创新给产品带来了优越的性能,进而收获的是广大客户的高度满意。很快,科隆的产品在新飞集团安家落户。之后,科隆又迅速赢得海尔、海信、美菱、荣事达等国内一线品牌的青睐。“无论多么困难,我们一直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往高端上走,往‘国家队’里挤,向世界冠军冲刺。当你成为第一时,就会有很多‘白富美’,找上门来‘谈婚论嫁’,与你谈合作。”
事实也是如此,到2000年年底,科隆生产能力已经突破80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无氟高效蒸发器、冷凝器生产企业。科隆已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科技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的转变,实现了发展的第一次跨越。
二次跨越
在逐鹿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科隆以“过五关斩六将”的气魄,迅速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在与科隆合作的1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家与科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随着科隆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的提高,国外知名企业的订单,也如雪片一样,很快从大洋彼岸飞过来。借助众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科隆将自己的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
科隆没有满足眼前,不久又加快了进军车用“两器”市场的步伐。当时,美国GE公司,主动到科隆考察“两器”,之后双方便进行了深入的合作。
在制冷行业形成突破后,程清丰认识到,随着石油、煤炭等能源日益枯竭,在未来,新能源必将成为最具潜力的产业。于是他大胆决策,进军新能源产业领域——球镍,球镍是镍氢电池的原料,在所有电池当中,镍氢电池是最环保的。2000年,科隆开始在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球镍)领域加强研发。
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技术很快就取得了突破。2001年12月,科隆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球镍)生产技术,并很快实现了产业化。随后,科隆生产的球镍,开始逐渐替代美国和日本进口产品,打破了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到2003年年底,美国OMG、日本关西、太平洋(601099,股吧)等,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日本田中的产量也大幅度缩减。
目前,科隆生产的球镍,不仅获得了国内著名企业比亚迪(002594,股吧)的认可,而且还获得了日本松下、汤浅、三洋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的认可。
2006年,在“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生产”上,科隆成为国家863计划中全国唯一的研究承担单位。
目前,除了在制冷行业的“两器”, 科隆在新能源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在大型输送装备以及石油化工装备重点产业化制造等领域,科隆也在发力。科隆早已成为国内中部地区最大的输送装备生产基地和石油化工装备重点产业化制造基地。
今天的科隆,已发展成一家具有三大支柱产业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企业。其服务的客户,除了海尔、海信、比亚迪、神华等国内企业巨子外;还有GE、惠尔普、西门子、伊莱克斯、三星、LG、松下等世界级的巨无霸企业。科隆成功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执著国际化
科隆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稳健,离不开程清丰“暂时领先,后面有狼”的忧患意识。“我们在选择方向、选择项目时,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第一。”
对科隆来说,虽然在行业里拿到了两个单项第一,但是,程清丰并不满足于现状,做世界级的中国制造,才是他的梦想。“我们不能懈怠,我们只是暂时领先,我们后面还有一群‘追兵’,不进则退,落后了就要挨打。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观察市场、制定战略。我们的思想一定要开放,一定要树立国际化的概念。”程清丰对此念念不忘,经常在公司警醒大家。
另外,对科隆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程清丰有着清醒的认识。“两器”和球镍是两个很窄的链条,虽然科隆达到了“做精、做专、做细”的目标,但是从长远来讲,还只是做了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对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是不利的。“只有逐渐向上游环节延伸,才能抓住话语权,进一步降低风险。”程清丰表示。
对于科隆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梦想,程清丰一直没有忘记,并为此做了长期的准备。“要走出去,必须先要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练好兵。在国内都不成功的企业,想成功‘走出去’,可能性也是不大。”
在服务国内外知名企业时,科隆就一直在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并尽可能在语言环境、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联想的国际化、海尔的管理、华为的研发、三星的变革等,都是科隆学习的标杆。”
为了能尽快与国外的合作公司进行文化融合,以实现更好的合作,程清丰在苦苦摸索中,逐渐提出了“尊重、坦诚、分享、包容、共赢”等原则,在努力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为顾客创造超值产品和服务,最终与主要供应商实现战略合作共赢。
程清丰的心态很开放,对社会、对媒体给科隆提出的问题,他都会认真接纳。尤其在科隆内部,他还鼓励高管、员工提问题,找毛病,并要求他们在提问题的同时,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我很希望能把西方公司中的纠错文化,嫁接到科隆来,使我们提高效率,少走弯路。”
河南科隆集团的国际化道路非常清晰。首先,用10年时间,完成技术的积累,并以技术为标志,在国际行业中成为龙头企业,这一点在 2003年基本实现。其次,用大致5年时间,通过与世界500强合作,间接实现初步的国际化,这在2009年也已经实现。最后,用5年时间,在管理上、人才上及企业文化上,实现与国际接轨,并通过并购海外企业,或在海外直接建厂的方式,最终实现科隆的国际化,实现成为世界级企业的目标。目前,正在实施就是这个步骤。
科隆的国际化之路一直在进行。自2009年河南科隆集团组建以来,程清丰一直在寻找走出去的机会。2012年,程清丰又开始筹备收购美国ITM公司。与20年前相比,科隆早已发生巨变,程清丰对此是志在必得。为此,程清丰专门聘请了世界三大知名会计公司之一的德勤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德勤咨询 ),做自己的审计、咨询和财务顾问。但是最近,德勤咨询在给河南科隆集团的收购咨询报告中写道:风险太大,收购要谨慎。
这是河南科隆集团的第一次国际并购,面对德勤咨询突如其来的建议,程清丰和他的团队表现谨慎。至此,收购美国ITM的计划再次搁浅。这个让科隆等待了20年之久的“白富美”,最终被欧洲一家叫邦迪的公司抢了亲,“煮熟的鸭子”到最后还是飞了。“这种机会错过了,实在是太可惜了,毕竟平时这种机会并不是太多。”然而,让程清丰感到欣慰的是,河南科隆集团在国内的上市工作,正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20岁,对一个人来说,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而对企业来说,则意味着激情、活力、大发展,是企业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节点。此时,程清丰想的是该如何继续践行科隆的“国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