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动力锂电池疾速扩张隐患 多企业陷困境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锂电 发布时间:2013-08-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还未正式公布,锂电池及原材料生产企业已经闻风而动,在产能早已过剩的情况下,开始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与此同时,有望在7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或将进一步加大锂电池产业的产能过剩。
 
    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国内产值排名前20名的动力锂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25%,有的甚至低于10%。
 
    预计到2015年动力锂电池产能将达到100亿安时。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为15万台,按国产乘用纯电动汽车一般装备电池容量6000~8000安时计算,产能利用率将低至12%以下。
 
    而2012年企业宣布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拟投资金额为170亿元,拟建产能58.9亿安时。从2012年底至2013年6月,受补贴政策预期影响,锂电池投资持续增温。
 
   “补贴政策将刺激中国锂电池产业在失控的危险中疾行。”一位锂电池行业的资深人士说。
 
    行业的疾速扩张
 
    中国的动力锂电池行业伴随着政府的补贴政策,从而开始走上一条疾速扩张的道路。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纯电动车补贴高达6万元每辆,混合动力汽车最高补贴可达5万元每辆。
 
    2010年1月的一个公开论坛,时任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为电动汽车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到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50~100万辆。
 
    2010年5月,财政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每千瓦时给予补助,实施时间为2010~2012年。同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增至25个。
 
    补贴政策激发了中国锂电池产业的投资热潮。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锂电池行业规划产能已经接近60亿安时,几乎是未来5年预计市场需求的4~5倍。
 
    潜在的产能过剩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还层层加码。
 
    深圳、杭州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对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用户又增加了6万元每辆的补贴。江西宜春则对锂电企业所得税进行返还,贷款实行贴息。
 
    截至2011年,仅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就达到了200余家,产能达到全球市场总销量的50%。
 
    锂电池隔膜扩张则更为严重,根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国产隔膜市场规模达到10.10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3.50亿元,增幅高达53%,是国内市场需求的3倍,预计2015年产能将会超过全球市场需求。
 
    2012年7月, 国务院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累计超过50万辆。在此规划下,锂电池产业掀起了又一轮的投资高潮。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吴锋介绍,2012年锂电池产业,尤其是锂电池电解液所需的六氟磷酸锂材料产能增长迅速。
 
    2011年全球六氟磷酸锂产量只有4000余吨,而2012年仅中国产能就跃升至6400吨。部分企业产能增长速度超过了60%。
 
    此外,据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院(GBII)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在本已过剩的锂电池隔膜领域,我国隔膜厂商投资额约38亿元,其中包括生产设备投入、厂房建设和前期研发投入等。深圳星源、新乡格瑞恩和大东南分别以5.2亿元、4亿元和3亿元居前三名。
 
    “中国锂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场产能扩张的竞赛。”一位锂电池行业的投资人士介绍,这几年,包括民间资本在内,投资在电池制造、电池材料产业的资金不下3000亿元。
 
    然而,电动车的发展速度却远低于政府规划。
 
    2012年末,首轮补贴三年期满之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纯电动汽车实际产销量1.1万余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311辆。这与2015年达到政府规划的累计超过50万辆相距甚远。
 
    企业的囚徒困境
 
    业内人士公认,锂电池产能已经明显过剩。伯乐投资副总裁陈秋东表示,当前已经进入动力电池行业的企业,等于是被宣判了“无期徒刑”,企业看不到未来。
 
    但另有一些投资者看来,只有继续扩大产能,摊薄成本,才能坚持到市场爆发的时刻,不扩张就要被别人挤垮。
 
    2011年,中国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杉杉股份,由于市场价格的突然变化,锂电材料业务实现净利润同比减少22%,随后,杉杉股份展开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到2012年逐渐摊低了成本,恢复了盈利增长。
 
    但整个产业无序的扩张将使整个产业面临崩溃的危险,河南环宇集团董事长李中东此前表示,中国锂电池企业正在面临产业竞争的囚徒困境。
 
    目前,动力锂电池用隔膜的国际市场价格,已从2009年的20元左右每平方米下降到12元左右元每平方米,降幅达到40%;另一原材料六氟磷酸锂的国际市场价格从每吨近100万元每吨猛跌到2011年的40万元每吨,2013年又跌到25万元每吨,降幅超过70%。而占锂电池正极制造成本80%的氧化钴、碳酸锂,由于80%以上依靠进口,原料价格同期反而分别上涨了13%~20%。
 
    “市场的迅速变化,已经改变了最初投资时的盈利预期,原来的行业高回报率已经不复存在,企业间已转入产业规模和成本的比拼。在产能过剩和市场长远预期并存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在退出和扩张之间抉择。”一位中国大型锂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高工锂电》记者。
 
    “退出就意味着之前的投资被一笔勾销,而增加产能将意味着降低成本,让企业活下来。”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行业中一家企业扩张产能,其他企业也必须跟着扩张产能,否则就意味着丢掉原有的市场份额。他所在的企业由于产能有限、成本较高,2012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约38%。目前,企业正在进行积极扩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进入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企业却成了这场扩张产能比拼的牺牲品。
 
    6月18日,佛山照明(000541.SZ)同时发布两个公告。一是清算注销广东佛照国轩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二是拟转让青海佛照锂电正极材料有限公司股权。这家主营业务为照明灯具的上市公司开始放弃动力锂电池市场的争夺。
 
    动力锂电池的投资额度一般都比较大,目标定位比较高,规划厂房占地大,但是,现在已经建成的生产线比较少。在《高工锂电》调研走访中发现:很多企业的厂房建设慢,设备不多,运转的设备占比例更加少。根据高工锂电池产业研究所(GBII)的调查统计,动力锂电池整体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只有30%。
 
    “越过剩越扩张,中国锂电池产业正在重走当年光伏产业的老路。”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投资人士悲观预测,未来十年内,目前近300家锂电池及其相关企业,最多剩下20家,其中绝大部分将被淘汰。
 
    政府的继续亢奋
 
    在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门口,门外的企业在摇摆观望,门内的企业却在苦苦坚持。
 
    然而,中国锂电池产业的亢奋现状目前并无消退迹象,“政策刺激—产能扩张—过剩亏损—政策再刺激—产能再扩张”的发展模式依然在延续。
 
    2013年年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长的消息不胫而走。地方政府再次掀起了对锂电池投资的新一轮政策刺激。
 
    6月6日,山东省经信委副主任杨少军在全省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表示,到2015年,山东省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规模力争达到5万辆,到2020年达到20万辆。
 
    至截稿前不久,浙江省已与大东南、万向集团等5家企业签订了《关于开展纯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责任书》,力争到2015年形成纯电动汽车5万辆、动力电池10亿安时的年产能。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及管件零部件生产企业,优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
 
    配合地方政府的热情,企业也闻风而动。据业内人士透露,已有有数家企业共投资47.37亿元计划扩大原有产能。
 
    “光伏产业已成为前车之鉴,如果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的同时,不能很好的把控动力锂电池行业的速度和规模,这个产业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光伏。”对于锂电池行业的一路狂奔之态,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分析师建议:政府的补贴和政策要有的放矢,有更具体、明确的针对性和后续验收标准。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 锂电池 疾速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