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中移动4G终端将进行新一轮集采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证劵时报网 发布时间:2013-09-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据上证报报道,中移动将在本月开始新一轮TD-LTE(4G)终端集采。此前进行的二季度终端集采已经引发很大反响,但是新一轮集采的规模可能还会超过二季度。
 
  不久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我国将在年内发放4G牌照。4G牌照发放在即,4G终端自然受关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不久前曾表示,要让老百姓有好的4G网络体验,最主要的是终端。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中移动相关人士表示,在二季度20万台TD-LTE终端设备集采的基础上,公司9月还将启动新一轮集采,规模超前。据介绍,“中移动将通过规模化的终端采购推动TD-LTE终端、芯片的全面成熟。预计今年下半年,中移动TD-LTE双待手机至少将超过十款”。在大力度集采的同时,中移动还将及时推出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
 
  中信建投8月27日发布通信行业研报:信息消费政策红利持续利好通信行业,下半年4G投资景气继续上升。
 
  8 月21 日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朱彤发布上半年电信业发展情况评价:她认为,基于上半年电信行业发展基本平稳的态势,预计2013 年全年行业将保持基本平稳发展的态势,业务收入增长8%左右,非话音业务收入占比超过54%;基础电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为3900 亿元左右,主要投资方向在宽带基础设施、传输网络建设、3G 网络优化以及4G-LTE 试验网建设等方面;全年新增3G 用户将超过1.7 亿户,总用户规模将达到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规模将达到12.4 亿户,普及率将为92 部/百人,新增(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将为2200 万户左右,达到1.9 亿户。
 
  全球TD-LTE 商用网络已开通18 个 TD-LTE 用户数达380万。8 月22 日上午举行的“2013 LTE 网络创新研讨会”上,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闻库表示,TD-LTE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规模,目前全球已经开通了18 个TD-LTE 商用网络,还有41 个TD-LTE商用网在计划部署当中,TD-LTE 用户数已达380 万。在国内,中国移动已经完成TD-LTE 的2 万个基站的建设,并于近期启动了中国移动TD-LTE 网络主设备一期招标,此次招标共涉及20.7万个基站,55 万载扇,投资额超过200 亿元,该网络建成后,中国移动的TD-LTE 网络将成为全球最大的TD-LTE 网络之一。
 
  华为中兴拿下5 成中国移动4G 合同。8 月23 日,中国移动价值约人民币200 亿元(32 亿美元)的首批4G 合同已经敲定,其中两大本土巨头华为和中兴共拿下50%以上,而爱立信、阿朗、诺西等外国企业共拿下约30%。
 
    8月28日,中国移动和三星联合发布了首款TD-LTE 4G手机N7108D,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发布4G-LTE手机。在金融街(000402,股吧)发布现场,实测下载速度为20.372Mbps,虽然相比理论上的峰值60Mbps,只达到了1/3,但已经远远超出家用带宽。
 
  4G时代大门即将打开
 
  此前,8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在今年内推动发放4G牌照,工信部也将在10月前后向三大运营商分配4G频谱,这意味着人们期待的4G时代正一步步到来。
 
  面对4G时代的全新挑战,三大运营商纷纷积极推出相应4G对策。就在前不久,备受各方瞩目的中国移动TD-LTE 4G招标结果终于出炉,中国移动已经初步确定了各设备商的4G网络份额,其中国产厂商拿下近七成份额。中国电信也公布了今年将斥资100亿元建设4G试验网,中国联通(600050,股吧)今年的4G投资额度为50亿至100亿,中国即将迎来4G建设高峰时期。
 
  “4G”通信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并被终端厂商们所重视,与其自身的优势有极大关联。通信速度快是4G网络最大的特点,据称,4G通信可以达到10mbps至20mbps。第二大特点是4G通信技术的网络传播速度快,网络频谱宽,4G LTE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通信的智能性也将大幅提高,例如对菜单和滚动操作的依赖程度将会大大降低,甚至终端产品可以提醒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适当与否。
 
  根据尚普咨询《2013-2017年中国4G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4G通信技术的普及将会带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也将加快智能手机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
分享到:

关键字:中移动 终端 进行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