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并网调度>构网型储能技术 返回

移动电源没“准” 使用安全堪忧

作者:新闻中心 来源:辽宁法制报 发布时间:2013-09-03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手机电池容量不够。于是,移动电源应运而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后面都经常跟着一个“小尾巴”。但移动电源爆炸的新闻也随着移动电源的普及慢慢多了起来。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之所以移动电池频繁出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移动电源没有一个安全标准,致使市场上的移动电源屡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

  我们先看几个新闻链接:
 
  6月,北京市地铁10号线一列车在经过石榴庄运行至大红门站时,一名女乘客包内的移动电源突然自燃。
 
  7月,湖北省襄阳市一市民家的移动电源在充电时连续爆炸3次,且产生火花燃烧。
 
  8月,江苏省南京市民王小姐来到一家女装店购物,不料拎包里的手机移动电源突然自燃,火苗蹿至1米高。
 
  3条新闻反映同一个问题:移动电源在使用时容易产生危险。
 
  案例:用了2个月电池变“胖”了
 
  沈阳市民李女士是一个智能手机发烧友,每天手机都不肯离手,但智能手机电池容量小却也让她头疼不已,她几乎每天都要给手机充电2次以上。随后,在朋友的介绍下,李女士在网络上购买了一款价值260元,容量为12000毫安的移动电源。自从有了移动电源,李女士的手机就再也不怕没电了。
 
  本来以为自己买到了好东西,李女士每天都把移动电源背在身上,但是有一天李女士在拿移动电源时却发现自己的移动电源变“胖”了。
 
  原来,李女士的移动电源其中一侧的连接处莫名其妙地鼓了起来,这样本就不薄的移动电源变得更厚了。
 
  看着变“胖”的移动电源,李女士有点害怕了,她马上联系了购买移动电源商店的客服询问,客服表示移动电源内的电池可能由于温度过高产生了膨胀,但是不影响使用。
 
  虽然客服表示变“胖”的移动电源不影响使用,但是李女士还是没敢再用这个移动电源。
 
  “我这个移动电源才买了2个多月就有了这种情况,虽然客服说没事,但是还是不敢用了,万一哪天真发生爆炸了,后悔都来不及。”李女士这样说。
 
    电池发出奇怪声响
 
  今年年初,沈阳市民小关在三好街购买了一块移动电源,“我在外面的时间比较多,一天要用移动电源充电三次以上,基本上两天就要给移动电源充电。”小关说。
 
  今年7月,小关像往常一样拿出移动电源给手机充电,但只充了10分钟,就听见移动电源发出“吱吱”的声响。起初,小关以为是手机连接线与移动电源接触不好,便拔下连接线重新插了一下,但是插上10分钟后,“吱吱”声再次响起。
 
  小关说:“声音是从移动电源里面发出来的,就像是电流的声音。”奇怪的声响,让小关赶紧拔下手机,并把移动电源放在了阴凉通风的地方。
 
  随后,小关到三好街修理移动电源,维修人员告诉他,是移动电源里面的线虚连,“电源里面的线和连接点都黑了,维修人员说,如果虚连的地方产生火花,就能引起移动电源爆炸。”小关说。
 
  调查:不知如何选择移动电源
 
  如今,手机用户对于移动电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手机用户对于移动电源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手机用户并不了解移动电源,购买时都是听商家推荐,而有些商家为了利益,推荐的移动电源不是正规厂家的产品,有的甚至是“冒牌货”。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移动电源通常分为聚合物电池和锂电池两种。聚合物电池相比较锂电池而言保险系数更高一些,但是价格也比锂电池要高。相比较来说,聚合物电池的损耗也更低,聚合物电池移动电源的损耗仅10%左右,而锂电池移动电源的损耗要达30%。
 
  因此,某些不正规的移动电源生产厂家,为了节约成本,选择用锂电池做移动电源,可是商家在推荐时,却按照聚合物电池推荐,两种材料的电池使用方式有差别,可商家又不如实告知,则发生了移动电源爆炸的情况。
 
  据悉,一些不良商家甚至将废弃电芯回收后使用到移动电源上面。劣质电芯发生自燃或爆炸的几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大容量的移动电源,采用多个电芯并联,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业内人士说:“一般用户来买移动电源,如果之前没有上网查过,就是商家推荐什么牌子就买什么牌子,由于杂牌产品的利润比较大,接近50%,所以很多商家愿意销售杂牌产品。还有的用户之前做过了功课,来了就说要具体的牌子,但是也会出现买了‘冒牌货’的现象,现在厂家在外包装上都贴上了‘正品行货’的标识,购买者一定要注意识别。”
 
    现场:市面上移动电源鱼龙混杂
 
  李女士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移动电源市场混乱不堪。近日,记者就来到了沈阳市的一家电子市场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移动电源的品牌和型号不同,价格也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记者从中却发现一个怪现象:同样容量的电池售价却不同。
 
  记者在一个摊位前询问是否有电池容量为10000毫安的移动电源,摊主给记者拿出了一款售价为119元的移动电源。在记者表示价格有些高时,摊主又给记者推荐了一款售价为45元的移动电源。
 
  那么为何电池容量相同,售价却能差这么多?
 
  记者:这两款电池容量都是10000毫安吗?
 
  摊主:对,就是价格不同。
 
  记者:为什么容量一样价格却差这么多啊?
 
  摊主:这个(119元的那款)是牌子货,质量好,那便宜的没牌子。
 
  记者:那两个用起来有啥区别没?
 
  摊主:肯定是贵的好呗,贵的质量能好点,便宜的用的没贵的时间长,但就是便宜,这玩意一分价钱一分货。
 
  记者:要是移动电源坏了怎么办啊?你们保修不?
 
  摊主:不保修,这玩意坏不了。再说坏了就别用了,没多钱,再买一个就是了。
 
  记者发现,摊主给记者拿出的两款移动电源都产自深圳的电子公司,但两款移动电源都没有QS标志,更没有“保修”之类的字样。
 
  随后记者发现,在整个电子市场,移动电源市场“杂乱无章”已经成了一件平常的事。一位商家告诉记者:“一款正规的移动电源产品,应该标有制造厂商或商标、容量和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等,而‘没牌子’的移动电源很可能是二手回收的电芯,这样的移动电源产品最易发生爆炸事故。”
 
  据这位商家介绍,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移动电源,与“没牌子”的移动电源还有一个区别,就是电路板,“移动电源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的变化是依靠电路板来实现的,所以一款安全性能高的移动电源应该具备防过流、防过压、防短路、防过热等基本安全保护,有些高品质的移动电源产品,还拥有防爆安全帽技术,而‘没牌子’的移动电源可能连最基本的安全监测都没有。”
 
  疑问:22个样品13个不合格?
 
  那么移动电源市场真的那么混乱吗?近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采集22批次的移动电源样品(其中41%的样品来自电子商务网站),参照《蜂窝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总规范》等标准进行检验,13批次样品不符合规定值。
 
  其中,9个样品的额定容量不达标,缺额从1%至37.8%不等;1个样品“羽博”在充电状态进行接触式放电试验后,自带充电器被击穿、冒烟、有瞬时火花;易迪、铁达信、酷凡3个样品“过充电保护”和“短路保护”的检测结果为产品损坏,无法正常工作。在“重物冲击”检测中,1个样品电芯起火,产品完全烧毁。
 
  随后,深圳市锐讯天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周先生公开表示,对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检验方法“不赞同也不认可”。
 
  而深圳市倍斯特电子有限公司也明确表示,这是技术问题,拿手机电池的标准来检测移动电源,这个标准没有说服力。同时深圳倍斯特电子有限公司的营销总监廖志成表示,在公司总经理飞赴上海调研的同时,公司立刻组织由品质部、研发部、生产部组成的工程师团队,对其移动电源进行检测,经过反复试验,工程师团队十分慎重地得出结论:该公司移动电源符合安全标准。
 
    原因:移动电源缺乏国家行业标准
 
  为什么同样的移动电源不同的检验方检测结果不一样?记者发现这主要是由于移动电源市场并没有一个国家行业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还没有移动电源产业发展协会,移动电源行业也存在标准缺失。
 
  据悉,由于移动电源行业标准缺失,因此国内一些移动电源生产厂家共同协议,制定了一个这几十家企业认可的生产标准,但是这个生产标准也仅仅被这十几家企业认可,无法推及全国。
 
  此外,各种山寨厂商和小作坊的进入,导致行业内鱼龙混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有近5000家移动电源生产商。然而,“科班出身”的厂家并不多,很多厂商都是知名品牌等转型而来,甚至有些厂家生产出“山寨货”混淆市场。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厂商制造的移动电源没有经过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的专业检验,品质没有保障。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后,都集中反映移动电源实际充电能力和销售宣传有很大反差,号称能为手机充满四次电量的移动电源,往往一次都充不满,虚标现象十分严重。”
 
  近日,中国通信工业协会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与部分企业联合成立“移动电源安全产品生产企业联盟”,对移动电源的制造、销售进行监督与管理。
 
  据了解,此次联盟的成立旨在促进中国手机移动电源行业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推动手机移动电源行业、市场、企业健康发展。据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会长王秉科透露,有关移动电源质量安全标准或于下半年出台。
分享到:

关键字:移动 电源 没准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