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攀枝花市攀西石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攀西石墨”)车间内,既难见工人的身影,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石墨的销售不佳,每吨价格比往年低了1000元左右。”公司负责人刘玉伟说。
作为国内石墨的主产区之一,仁和有3亿吨的储量,石墨资源异常丰富。如今,由于市场的不景气,仁和的石墨产业走在了“十字路口”,要把产业做大做强,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技术难题困扰石墨产业
“我们这里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粗加工。”刘玉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技术只是听说过,也知道加工出来的产品功能很强大,但还没应用。
目前,攀西石墨主要生产中高碳石墨,将生产出的石墨产品卖给攀钢、昆钢、武钢等钢铁集团。“石墨是耐高温腐蚀的材料,钢铁厂的脱硫工艺需要这种材料,其实在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石墨的应用同样广泛。”仁和区经济商务局局长李发国说。
刘玉伟还向记者介绍了石墨加工的过程:把开采出来的石墨经过加热膨胀,进入压缩模板,压缩形成石墨导热板材、石墨柔性板材、石墨增强板等,加工的成品越薄,技术含量越高。
这种石墨板材,用在汽车上,既轻巧,又耐高温和腐蚀,可开发空间巨大。但对李发国来讲,薄的像纸板一样的石墨板材也只是在攀枝花学院的实验室里见过,在仁和的企业还不能生产出来,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仁和石墨产业的发展。“技术上我们没有优势,很难和其他企业竞争,也很难争取到大客户。”刘玉伟坦言,石墨方面的很多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应用还有很长的路,尤其是高端产品石墨烯,仁和目前没有相关方面的应用。
引入资金搞技术研发
记者在中坝乡走访时发现,攀西石墨已经买下中坝90%的石墨矿,该乡也只有这一家石墨企业。
仁和不仅石墨资源丰富,而且连片,很容易开发,但在我国有的石墨主产区已开发过度,攀西石墨决定放慢开采的步伐,在技术上寻求突破。
5年前,该公司在中坝启动了10万吨石墨技改扩建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中高碳石墨10万吨、高碳石墨2万吨的生产能力。
“有时候石墨出口价格很便宜,但经过国外加工,企业再进口的时候就贵了好几倍。”李发国认为,依靠粗加工只会浪费石墨资源,必须让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技术真正得到应用。
这样的想法也让石墨企业开始寻求转变。由于资金紧缺,攀西石墨已经在和一家大企业洽谈,希望该企业投入2亿-3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和矿山建设。
“我们以前也寻求过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合作,但效果均不理想。”刘玉伟表示,企业以前的研发投入比例不大,在引入资金后,会加大研发力度。
政府也乐见其成。“虽然攀西石墨投入更多的资金搞技术研发会有一定风险,但一旦研发出新成果,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李发国表示,企业应主动出击,参与研发,以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仁和区也将石墨产业列入了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的范畴,将对企业进行各种政策扶持,把石墨产业做大做强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