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新业态下汽车业如何爬坡过坎

作者:张忠岳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7-09-21 浏览:

9月8日,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如期举行。不同于往年,本届论坛的基调有些严肃和沉重。当前,汽车行业处于大变革时期,新能源汽车面临利好政策退坡、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设计仍不完善、传统燃油车退市已提上日程……集中爆发的产业矛盾和问题考验着政府管理者的智慧。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汽车行业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只有迈过这些坡和坎,才能实现汽车强国梦,才能打响中国汽车品牌。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汽车企业、行业协会等千余名嘉宾参与这场爬坡过坎大讨论。本报10~12版将带来重磅解读

2017年是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业顺势而为,谋求升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汽车产业生产、管理营销模式变革的同时,也催生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如何以新理念和新业态推进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成为泰达论坛关注的焦点话题。

■当前汽车产业面临新形势

只有看清当前发展形势,才能找准下一步发展方向。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演愈烈,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汽车产品加快向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正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汽车生产由过去的大批量流水生产,向充分协作的智能制造迈进,个性化定制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此外,新型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互联网与汽车深度融合,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等特征日趋明显,智能交通、共享出行、个性化服务成为重要方向。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面临重构,新型科技企业大举进入汽车行业,新兴行业和汽车产业竞合发展,产品链、创新链也将面临重构。

“许多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产业加快产业布局,抢占新一轮制高点,一些国家已经制订了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汽车的时间表。”辛国斌表示,“目前工信部启动了相关研究,将会同相关部门制订我国的时间表,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环境和动力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在论坛上,几个部委的代表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产业政策将会重点鼓励创新发展。辛国斌认为,创新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引擎,能不能解决好创新驱动的问题,关系汽车强国的成败,要充分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发展格局,营造敢为人先的氛围,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咬定青山不放松,尽快实现由跟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表示,我国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电堆、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核心技术,基本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平台,实现了百辆级生产能力,在示范应用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下一步在氢能燃料电池发展上,要加强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加快产业化进程。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将呈现白热化,汽车业的挑战将进一步增加,要实现汽车强国梦,必须要在当前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调整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要深化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完善产业环境,加大对优秀产品以及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的支持,以增强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

■车企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产业剧变,倒逼国企改革体制机制。辛国斌表示,国有企业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但随着产业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国企如何转变发展思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活力成为一个新课题。辛国斌强调:“汽车国企下一步要围绕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决策、选人用人、业绩考核的激励机制,坚持把发展中国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发挥应有的率先示范作用。”

在存量博弈时代,产业协同是实现由大变强的助推器,从2014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寡头垄断的新格局逐渐显现。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汽车企业想在时间窗口关闭之前,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围绕产业链搭建平台,加强与供应商、竞争者以及与其他行业企业的互利合作,推动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中国品牌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优势互补,开放合作,高效整合全球资源,加速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深度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全球产业生态中。他认为:“中国车企和合资车企应遵循从合资到合伙,继而实现共同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今后在人力资源、关键部件、高端装备、海外市场开拓等方面,中外车企应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